论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兼评我国的证据能力规则

被引:30
作者
万毅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证据能力; 无证据能力的证据; 非法证据; 关联性; 合法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无证据能力的证据"这一概念在证据法学研究尤其是在关于证据能力问题的研究中显得分外重要,是研究证据能力问题时一道绕不过的"坎"。在我国证据法学研究体系中,提出并研究"无证据能力的证据"这一概念,还有着更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将其区分为如下不同类型:完全无证据能力和受限制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全部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和部分无证据能力的证据;绝对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和相对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因无关联性而无证据能力的证据和因无合法性而无证据能力的证据。我国关于证据能力的立法和司法解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相对全面性和一定的进步性;本土化特征突出;实用性强而体系化不足。影响或者说决定证据之证据能力的主要因素:一是证据的关联性;二是证据的合法性。但来源不明、明显缺乏可靠性的物证、书证,也应当归入无证据能力的证据的范畴。同时,我国个别证据规则对证据能力的设定过于严苛,阻碍了部分证据进入诉讼程序。为此,应当强化立法、规范用语并降低证据的准入门槛。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4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王朝案”中的证据法难题及其破解 [J].
万毅 .
证据科学, 2013, 21 (01) :5-16
[2]   两个证据规定的规范与执行若干问题研究 [J].
龙宗智 .
中国法学, 2010, (06) :17-32
[3]   我国证据能力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J].
陈卫东 ;
付磊 .
证据科学, 2008, (01) :3-15
[4]   证明力与证据能力规则演变规律探究——我国证据规则立法方向的理性选择 [J].
聂昭伟 .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7, (02) :33-41
[5]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J].
汪建成 .
环球法律评论, 2006, (05) :551-556
[6]   确立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可采性规则体系的新思考 [J].
曾友祥 .
政法论坛, 2005, (01) :165-171
[7]  
新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适用解答[M]. 人民法院出版社 , 张军, 2013
[8]  
刑事诉讼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林钰雄, 2005
[9]  
证据法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卞建林主编, 2005
[10]  
证据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何家弘,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