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精准开采透明地质条件的重构与思考

被引:112
作者
袁亮 [1 ,2 ]
张平松 [1 ,2 ]
机构
[1] 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
[2] 安徽理工大学
关键词
透明地质条件; 重构; 精准开采; 智慧矿井;
D O I
10.13225/j.cnki.jccs.dz20.0856
中图分类号
TD82 [煤矿开采]; TD67 [矿山生产自动化技术];
学科分类号
081901 ; 0819 ;
摘要
矿井透明地质条件是煤炭精准开采智慧化的重要基础。结合矿井静态地质要素大数据信息库、多灾害源全程信息感知与监测、动态地质要素虚拟现实展示、特殊地质因素动态评判与风险判识、预警等智慧模块的交互应用,从静态与动态地质模型角度提出实现煤炭精准生产全过程地质条件透明化的思路。其一,静态地质模型通过采集"空-天-地-井-孔"全方位立体化探测模式数据,融合井巷建设基础地质信息,重构地下空间地质特征数字模型,为资源、构造、井巷等静态因素评价、浏览、计算等提供基础。其二,通过动态地质模型获取掘采工程扰动效应影响下,原生静态地下空间地质条件发生变形与破坏,由此而引起的应力应变场、地质地球物理场、渗流场、温度场、浓度场等状态发生改变的参量特征;以及工程动力学作用下,生产环境周边岩层的离层、裂隙、垮落、围岩失稳、底臌、冲击地压显现、应力集中与释放、煤与瓦斯涌突、突水溃沙等多种灾害源现象的动态地质信息变化量值。特别针对动态地质模型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状态及参数的显现不同,通过进一步加强多介质、多相、多态、多维、多源数据的有机融合,进行多参数联合反演,搭建井上下复合源信息监控平台,构建耦合信息、致灾因素、灾害前兆等多元信息数据库和时空四维地质信息系统,进行实时连续动态监控;并通过对静态地质模型参数注入和改造,反演地质及灾害源条件的变化状态,实现对煤层精细赋存条件、多灾害源受采掘影响致灾过程的透明化。同时,结合采掘要素对特殊地质条件进行探测与评价,从而实现整个矿井地质条件的透明重构。实施中,还需要利用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技术,进行资源整合、集成和升级改造,将矿区分散的、零星的地质信息聚集起来,实现"主动感知、自动分析、智能决策",最终为煤系资源的精准开发利用和智慧矿区的建设管理提供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2346 / 235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我国煤矿井下坑道钻探技术装备40年发展与展望 [J].
石智军 ;
姚克 ;
姚宁平 ;
李泉新 ;
田宏亮 ;
田东庄 ;
王清峰 ;
殷新胜 ;
刘飞 .
煤炭科学技术, 2020, 48 (04) :1-34
[2]   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J].
张平松 ;
许时昂 ;
郭立全 ;
吴荣新 .
煤炭科学技术, 2020, 48 (03) :14-48
[3]   智能化煤矿分类、分级评价指标体系 [J].
王国法 ;
庞义辉 ;
刘峰 ;
刘见中 ;
范京道 ;
吴群英 ;
孟祥军 ;
徐亚军 ;
任怀伟 ;
杜毅博 ;
赵国瑞 ;
李明忠 ;
马英 ;
张金虎 .
煤炭科学技术, 2020, 48 (03) :1-13
[4]   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框架与建设思路 [J].
王国法 ;
杜毅博 .
煤炭科学技术, 2020, 48 (01) :1-9
[5]   煤矿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科学构想 [J].
袁亮 .
煤炭学报, 2020, 45 (01) :1-7
[6]   论煤炭绿色开采的地质保障 [J].
王双明 ;
孙强 ;
乔军伟 ;
王生全 .
煤炭学报, 2020, 45 (01) :8-15
[7]   Voxler平台在煤矿富水性勘查中的三维可视化应用 [J].
张超 ;
孔媛政 ;
袁国霞 ;
耿祥峰 ;
万晓磊 ;
苗德刚 .
地质学报, 2019, 93(S1) (S1) :310-313
[8]   煤炭精准开采地质保障与透明地质云计算技术 [J].
卢新明 ;
阚淑婷 .
煤炭学报, 2019, 44 (08) :2296-2305
[9]   煤炭智能精准开采工作面地质模型梯级构建及其关键技术 [J].
程建远 ;
朱梦博 ;
王云宏 ;
岳辉 ;
崔伟雄 .
煤炭学报, 2019, 44 (08) :2285-2295
[10]   煤炭精准开采地质保障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J].
袁亮 ;
张平松 .
煤炭学报, 2019, 44 (08) :2277-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