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煤层气构造动力条件耦合控藏效应

被引:82
作者
秦勇
姜波
王继尧
吴财芳
傅雪海
韦重韬
侯泉林
琚宜文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煤层气成藏; 构造动力条件; 耦合控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构造动力条件涵盖诸多要素,综合分析这些要素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是全面认识构造动力条件控藏效应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盆地分析、构造应力场模拟、镜质组光性组构、构造曲率等方法,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应力场、盆内构造分异、煤储层构造变动等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探讨了有利于煤层气富集高渗条件发育的构造动力特点。研究表明:燕山期是控制煤层气成藏的关键时期,该期NW-SE向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次级褶曲和高角度正断层,奠定了盆地煤层气赋存规律的总体格局,使NNE-NE向次级褶曲成为主要的控气构造类型;构造动力通过煤储层改造程度对煤储层渗透性发育特点的控制,不仅体现于镜质组光性指示面形态及其空间展布特征,也使得中等程度的构造主曲率可能提供最有利于煤层气渗流的构造条件,导致现代构造应力场高主应力差有利于煤层渗透率的发育。耦合分析认为,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效应取决于上述构造动力学因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南部仰起端的阳城北、中南部西段的安泽—沁水、中部西侧的沁源周围、东部中段的武乡西北等4个地段,可能存在有利于煤层气成藏的构造动力学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355 / 136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Simulation study on evolution of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in Qinshui basin, China [J].
Wei, Chongtao ;
Qin, Yong ;
Wang, Geoff G. X. ;
Fu, Xuehai ;
Jiang, Bo ;
Zhang, Zhiq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2007, 72 (01) :53-69
[2]  
山西南部煤化作用及其古地热系统.[M].秦勇;宋党育著;.地质出版社.1998,
[3]  
山西南部煤层气地质.[M].刘焕杰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4]   煤体性质对煤吸附容量的控制作用探讨 [J].
张丽萍 ;
苏现波 ;
曾荣树 .
地质学报, 2006, (06) :910-915
[5]   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任战利 ;
肖晖 ;
刘丽 ;
张盛 ;
秦勇 ;
韦重韬 .
科学通报, 2005, (S1) :87-92
[6]   煤层气与常规油气共采可行性探讨——深部煤储层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效应 [J].
秦勇 ;
宋全友 ;
傅雪海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4) :492-498
[7]   华北南部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作用机理 [J].
琚宜文 ;
姜波 ;
侯泉林 ;
王桂梁 ;
方爱民 .
地质学报, 2005, (02) :269-285
[8]   晋城成庄矿煤层中节理研究及其意义 [J].
侯光久 ;
王生维 ;
张先进 .
天然气工业, 2005, (01) :41-43+208
[9]   沁水盆地煤储层孔隙差异发育主控因素 [J].
张尚虎 ;
汤达祯 ;
王明寿 .
天然气工业, 2005, (01) :37-40+207
[10]   沁水盆地中南部上主煤层超压史数值模拟研究 [J].
韦重韬 ;
秦勇 ;
满磊 .
天然气工业, 2005, (01) :81-8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