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19
作者
柯丽娜 [1 ,2 ]
王权明 [3 ]
孙新国 [2 ]
孙才志 [1 ]
周惠成 [2 ]
王方雄 [1 ]
机构
[1] 辽宁省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
[2] 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3]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关键词
可变模糊识别; 海水环境质量; 模型; 莱州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4 [水质评价];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海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视为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与具有不确定性的评价因子及其含量变化相结合的分析过程,各评价指标含量具有中介过渡性,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集合理论的海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简称"VFEM"),并以莱州湾海水水质为研究对象,应用提出的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该区域海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实例应用表明,该模型通过可变模型参数变化(a,p),以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将最后稳定结果作为海洋水质环境的最后评价结果,从而确定水质评价等级,评价结果更为可信,同时该模型通过级别特征值精确区分各水质采样点的水质优劣,对各水质采样点的水质级别有更准确的定位,为海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合理而适用的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889 / 189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2010年夏季珠江口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J].
刘庆霞 ;
黄小平 ;
张霞 ;
张凌 ;
叶丰 .
生态学报, 2012, 32 (14) :4403-4412
[2]   沉积物质量评价“三元法”及其在近海中的应用 [J].
吴斌 ;
宋金明 ;
李学刚 ;
袁华茂 ;
李宁 .
生态学报, 2012, 32 (14) :4566-4574
[3]   我国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新方法及应用 [J].
王保栋 ;
孙霞 ;
韦钦胜 ;
谢琳萍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2, 34 (04) :61-66
[4]   可变集—可变模糊集的发展及其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 [J].
陈守煜 .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 42 (01) :92-101
[5]   基于对立统一与质量互变定理的水资源系统可变模糊评价新方法 [J].
陈守煜 ;
王子茹 .
水利学报, 2011, 42 (03) :253-261+270
[6]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海水水质综合评价 [J].
李雪 ;
刘长发 ;
朱学慧 ;
谢谢 .
海洋通报, 2010, 29 (02) :225-230
[7]   夏季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理化环境及营养现状评价 [J].
夏斌 ;
张晓理 ;
崔毅 ;
陈碧鹃 ;
陈聚法 ;
过锋 ;
张艳 ;
黄翠玲 .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30 (03) :103-111
[8]   烟台邻近海域水质与富营养化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J].
刘艳 ;
纪灵 ;
郭建国 ;
曲琳 ;
杨琳 ;
丁琳 .
海洋通报, 2009, (02) :18-22
[9]   灰色聚类法评价长江口、杭州湾海域表层海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 [J].
孙维萍 ;
于培松 ;
潘建明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 31 (01) :79-84
[10]  
Identific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coastal water pollution sources based on GIS and chemometric approach[J]. ZHOU Feng, GUO Huai-cheng, LIU Yong, HAO Ze-jia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100871,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