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主体性之构成

被引:14
作者
冯文坤
何颖
机构
[1]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
翻译; 译者主体性; 多元互动; 构成;
D O I
10.13852/j.cnki.jshnu.2004.05.011
中图分类号
H059 [翻译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由"它是"(作者、原文)到"我是"(译者、读者)的转换,译者主体性不再是依附性的,而是以"我是"为缘起之主体构成,是多元合一的互动与被动的统一。本文拟在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的相关话语下指出:译者之主体性只能是构成性的,是不断生成与"延异"着的。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批评的循环[M]. 辽宁人民出版社 , (美)霍埃(Hoy,D.C.)著, 1987
[2]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J].
许钧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04) :290-295
[3]  
后结构主义文论[M]. 山东教育出版社 , 方生著, 1999
[4]  
哲学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张世英著, 2002
[5]   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J].
王玉樑 .
天府新论, 1995, (06) :34-38
[6]   如何理解认识的主体性 [J].
贺建立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1) :20-22
[7]   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J].
王树人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 (02) :5-8
[8]  
哲学解释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德)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著, 1994
[9]   从“它是”到“我是”:西方哲学主体性转向的内在逻辑 [J].
萧诗美 .
江海学刊, 2002, (04) :5-12
[10]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J].
屠国元 ;
朱献珑 .
中国翻译, 2003, (06)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