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底部和下段的遗迹化石

被引:7
作者
王约 [1 ]
徐一帆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后生动物;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组; 埃迪卡拉系; 贵州瓮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贵州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上段产有保存良好的具有生物多样化特征、包含多种门类磷质球粒状化石库的"瓮安生物群",成为地球早期生物特别是早期后生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研究的焦点地区。描述了产自瓮安陡山沱组"瓮安生物群"产出层位底部和之下层位的3个后生动物遗迹:Wenganichnus nanbaoensi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衬里和半月形回填构造的微弯曲的潜穴管;Doushantuoichnus curvatus(ichnogen.et ichnosp.nov.)为具有细小横纹脊的中沟和两排呈叠瓦状排列的小羽叶状凸起的表生迹;?Planolitesichnosp.为任意弯曲的、与围岩岩性略有区别的长线状底迹突起。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表明它们的造迹生物为沿一定方向运动的、背部与腹部以及前部与后部分化的、两侧对称的蠕虫状后生动物,而非沉积构造。"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的卵和胚胎化石可能系不易保存的软躯体动物的卵和胚胎在水动力作用下与沉积物一起被搬运、沉积,埋藏于较高能浅水环境并处于休眠状态,且被保存。
引用
收藏
页码:469 / 47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沉积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 [J].
梅冥相 ;
高金汉 ;
孟庆芬 .
现代地质, 2006, (03) :413-422
[2]   黔东北震旦纪陡山沱晚期庙河型生物群的生态特征及埋藏环境初探 [J].
王约 ;
何明华 ;
喻美艺 ;
赵元龙 ;
彭进 ;
杨荣军 ;
张振含 .
古地理学报, 2005, (03) :327-335
[3]   贵州晚新元古代陡山沱磷块岩中疑似磷酸盐化原生动物化石(英文) [J].
吴祥和 ;
王尚彦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4, (02) :194-198
[4]   贵州瓮安新元古代陡山沱组磷酸盐化管柱状微体化石新材料 [J].
李勇 ;
张兴亮 ;
郭俊峰 ;
丁莲芳 ;
韩健 ;
舒德干 .
古生物学报, 2003, (02) :200-207
[5]   晚新元古代瓮安生物群研究新进展 [J].
吴祥和 .
贵州地质, 2002, (01) :1-5
[6]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矿化生物群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J].
尹崇玉 ;
高林志 ;
邢裕盛 .
地球学报, 2002, (01) :47-54
[7]   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球状绿藻化石繁殖机制的发现(英文) [J].
薛耀松 ;
周传明 ;
唐天福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1, (04) :373-378
[8]   瓮安生物群中海绵化石的新证据 [J].
曹芳 ;
朱士兴 .
地质学报, 2001, (03) :289-291+433
[9]   磷酸盐化原肠胚化石在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发现 [J].
尹崇玉 ;
岳昭 ;
高林志 .
科学通报, 2001, (12) :1036-1039
[10]   对贵州瓮安陡山沱磷块岩中针状结构物的新认识 [J].
尹磊明 ;
肖书海 ;
袁训来 .
科学通报, 2001, (12) :1031-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