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

被引:11
作者
王学春 [1 ]
李军 [1 ,2 ]
方新宇 [1 ]
王美艳 [1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
轮作; 水分恢复; 半干旱区; 苜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7 [土壤水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和作物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轮作模式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长期种植苜蓿地农田土壤水分恢复状况。结果表明:长期连作苜蓿地土壤干燥化进程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湿度恢复的进程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8~10m深层土壤湿度恢复困难,6~8年生苜蓿草地翻耕后适宜采用PPW轮作模式(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以恢复土壤水分,种植16~20a粮食作物后可以再次种植苜蓿。该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的土壤水分利用和恢复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不同草粮轮作方式对退化苜蓿草地水分恢复的影响 [J].
刘沛松 ;
贾志宽 ;
李军 ;
王俊鹏 ;
韩清芳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2) :95-102
[2]   陇东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及水分生态效应(英文) [J].
胡守林 ;
贾志宽 ;
万素梅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8) :48-53
[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与粮草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 [J].
王美艳 ;
李军 ;
孙剑 ;
王学春 ;
方新宇 ;
任晶晶 .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4526-4534
[4]   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苜蓿-粮食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 [J].
孙剑 ;
李军 ;
王美艳 ;
王学春 ;
方新宇 ;
任晶晶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6) :33-39
[5]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旱作玉米田土壤干燥化效应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 [J].
王学春 ;
李军 ;
蒋斌 ;
胡伟 .
生态学报, 2009, 29 (04) :2053-2066
[6]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动态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 [J].
胡伟 ;
李军 ;
孙剑 ;
陈豫 ;
王学春 ;
王美艳 .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6 (01) :149-155+161
[7]   宁南旱区草粮轮作系统中紫花苜蓿适宜利用年限研究 [J].
刘沛松 ;
贾志宽 ;
李军 ;
李永平 ;
刘世新 .
草业学报, 2008, (03) :31-39
[8]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区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 [J].
李军 ;
陈兵 ;
李小芳 ;
赵玉娟 ;
次仁央金 ;
蒋斌 ;
胡伟 ;
程积民 ;
邵明安 .
生态学报, 2008, (04) :1429-1445
[9]   宁南旱地连作春小麦产量动态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 [J].
胡伟 ;
李军 ;
王学春 ;
蒋斌 .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02) :295-300
[10]   宁南山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土壤干层水分动态及草粮轮作恢复效应 [J].
刘沛松 ;
贾志宽 ;
李军 ;
任小龙 ;
李永平 ;
刘世新 .
生态学报, 2008, (01) :18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