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中下游河道水沙特征和水沙关系

被引:9
作者
王一斌 [1 ]
李九发 [1 ]
赵军凯 [2 ]
姚弘毅 [1 ]
郭小斌 [1 ]
陈炜 [1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九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长江河流; 输沙量; 径流量; 水沙关系; 三峡工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33 [水文分析与计算];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50-2010年间宜昌、汉口和大通站的有关资料,对比分析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河段的径流量和输沙量特性及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1950—2010年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32×1011m3,汉口站为7.07×1011m3,大通站为8.96×1011m3,上游来水量与中下游来水量各占一半左右.年际间年径流量存在波动变化,但未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增减变化.而三峡水库建成后径流量存在年内削峰补枯现象;1950—2010年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34×10~8t,汉口站为3.59×10~8t,大通站为3.90×10~8t,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流域.而年际间年输沙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下降,尤其2003年三峡水库建成后输沙量出现锐减,宜昌站年平均输沙量降为0.54×10~8t,汉口站为1.17×10~8t,大通站为1.52×10~8t,汛期输沙量减少更明显,而且不同粒径组的悬沙输沙量出现不一致的下降,这与中下游河床和岸滩沉积物再浮悬泥沙及湖泊补给的泥沙组成有关.对悬沙不同粒径组的输沙量与径流量之间建立散点关系图,表明D≥0.1 mm泥沙粒径组的线性关系较好,而全沙粒径组尤其是细颗粒组相关性较差,符合河流动力学的相关理论.本研究成果对认识近年来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长江流域水沙变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枯水位变化及成因 [J].
韩剑桥 ;
孙昭华 ;
李义天 ;
唐金武 .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1, 44 (06) :685-690+695
[2]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大通水文站泥沙变化过程分析[J]. 包伟静,曹双,林红.水资源研究. 2010 (03)
[3]   三峡蓄水后枝江-江口水道演变趋势初步分析 [J].
朱玲玲 ;
李义天 ;
孙昭华 ;
葛华 .
泥沙研究, 2009, (02) :8-15
[4]   人类活动对长江干流水沙关系的影响的分析 [J].
马颖 ;
李琼芳 ;
王鸿杰 ;
夏自强 ;
邹振华 .
水文, 2008, (02) :38-42
[5]   长江干流河道水沙特性与变化趋势初步分析 [J].
董耀华 ;
惠晓晓 ;
蔺秋生 .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8, (02) :16-20
[6]   近50年来长江入河口区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 [J].
张瑞 ;
汪亚平 ;
潘少明 .
海洋通报, 2008, (02) :1-9
[7]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J].
卢金友 ;
黄悦 ;
宫平 .
人民长江, 2006, (09) :55-57+87+112
[8]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进出库水沙特性分析 [J].
陈显维 ;
许全喜 ;
陈泽方 .
人民长江, 2006, (08) :1-3+6+127
[9]   长江大通站输沙量时间序列分析研究 [J].
应铭 ;
李九发 ;
万新宁 ;
沈焕庭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01) :83-87
[10]   长江河口枯季河床沉积物与河床沙波现场观测研究 [J].
李九发 ;
陈小华 ;
万新宁 ;
薛元忠 ;
顾靖华 .
地理研究, 2003, (04) :51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