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座城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意外伤害发生的关系

被引:17
作者
张诗晨 [1 ,2 ]
杨蓉 [1 ]
万宇辉 [1 ,2 ]
曾寒君 [1 ]
王伟 [1 ]
陶芳标 [1 ,2 ]
机构
[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2] 人口健康与优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创伤和损伤; 意外跌倒; 回归分析; 学生;
D O I
10.16835/j.cnki.1000-9817.2018.02.009
中图分类号
R179 [儿童、少年卫生];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了解中学生健康素养与意外伤害发生之间的关联,为制定干预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在沈阳、蚌埠、新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重庆和阳江市抽取初、高中学生22 628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健康素养水平和意外伤害评定量表。比较不同特征的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意外伤害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健康素养对意外伤害发生的影响。结果中学生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总得分为(104.06±18.68)分。高中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住校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和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均低于相对应组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598,-13.081,5.266,-17.530,294.662,-18.116,-20.244,P值均<0.01)。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46.7%,男生、初中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率均高于相对应组的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发生意外伤害的中学生健康素养总分和健康意识、精神成长、压力管理、人际关系4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无意外伤害的学生,而体力活动、营养的得分高于无意外伤害的学生(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低水平的健康素养增加意外伤害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1.323,1.410,P值均<0.01)。结论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185 / 188+192 +19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蚌埠市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与伤害发生的关系
    汤建军
    郝加虎
    韩慧
    万宇辉
    李红影
    顾璇
    秦同
    王苗苗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 (02) : 208 - 211
  • [2] 某高职院校女生健康素养与躯体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
    王雪莹
    孟献萍
    张诗晨
    陶芳标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 (01) : 122 - 126
  • [3] 蚌埠市中学生伤害发生现状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分析
    顾璇
    卞莉
    李红影
    汤建军
    单杰
    [J]. 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 (09) : 1065 - 1067+1153
  • [4] 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评价
    张诗晨
    万宇辉
    陶舒曼
    陈静
    陶芳标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 (03) : 332 - 336
  • [5] 澳门地区中学生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剑
    刘晓玲
    周亚敏
    王锋
    黄优娴
    李晓珍
    陈青山
    [J]. 中国公共卫生, 2014, 30 (01) : 98 - 101
  • [6] 我国初中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郭帅军
    余小鸣
    王璐
    孙玉颖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 21 (01) : 37 - 39
  • [7] 农村地区中学生自行车伤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冀艳虎
    李丽萍
    卢耀贵
    张铭志
    高杨
    Griffiths Sian
    [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02) : 102 - 104
  • [8] 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
    郭静
    杜正芳
    马莎
    [J]. 中国健康教育, 2011, (06) : 442 - 444+450
  • [9] GB/T 31180-2014. 儿童青少年伤害监测方法[S]. 2014
  • [10] The neurobiology of adolescence: Changes in brain architecture, functional dynamics, and behavioral tendencies[J] . David A. Sturman,Bita Moghaddam.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 201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