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营养元素随剖面深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33
作者
姜勇
郝伟
张玉革
梁文举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潮棕壤; 土地利用; 营养元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6.03.023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营养元素随剖面深度变化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机C、全N、全S及DTPA浸提态Fe、Mn、Cu、Zn等具有随剖面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交换性Ca、Na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在土层间的分异不明显。有机C、全N、碱解N、NO3--N、全S及DTPA浸提态微量元素在0~10 cm和0~20 cm的含量与0~100 cm含量的比值分别为0.1和0.2以上,表明这些养分指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NH4+-N、全P、速效S无明显的表聚性;交换性Mg、Na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在0~20cm与0~100 cm含量的比值小于0.2,反映了供试潮棕壤较强的淋溶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营养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差异及表聚性特征,主要受到植物循环的影响,另外还受到淋溶及人为干扰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6+122 +12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磷素剖面分布的影响 [J].
姜勇 ;
张玉革 ;
梁文举 ;
孟凡祥 ;
刘艳军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3) :512-516
[2]   洞庭湖典型湿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碳、氮及其垂直分布 [J].
彭佩钦 ;
张文菊 ;
童成立 ;
王小利 ;
蔡长安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1) :49-53
[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剖面矿质氮累积影响——以纸坊沟流域试验区为例 [J].
黄思光 ;
李世清 ;
王启勇 ;
杨改河 ;
张兴昌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6) :58-62
[4]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pH和Olsen-P的垂直变化特征 [J].
张玉革 ;
姜勇 ;
梁文举 ;
孟凡祥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4) :89-92
[5]   耕地土壤交换性钙镁比值的研究 [J].
姜勇 ;
张玉革 ;
梁文举 ;
乔德波 .
土壤通报, 2003, (05) :414-417
[6]   黄土高原沟壑区沟坡地土壤剖面中矿质氮的分布特征 [J].
郭胜利 ;
党廷辉 ;
郝明德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2) :31-33+66
[7]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8]   Vertical variation and storage of nitrogen in an aquic brown soil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J].
Yu-ge Zhang ;
Yong Jiang ;
Wen-ju Liang ;
Da-zhong Wen ;
Yu-long Zhang .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4, 15 (3) :192-196
[9]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nutrients with depth: Global patterns and the imprint of plants[J] . Esteban G. Jobbágy,Robert B. Jackson.Biogeochemistry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