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关键不整合面剥蚀厚度恢复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6
作者
李林涛 [1 ,2 ,3 ]
陈冬霞 [1 ,2 ]
张建华 [1 ,2 ,3 ]
邓克 [1 ,2 ,3 ]
孟庆洋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川西坳陷中段; 不整合面; 剥蚀量恢复; 地质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晚三叠世以来川西地区经历了以挤压作用为主的多期构造运动,在研究区造成了多个不整合面。本文以这些不整合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关键不整合面识别和剥蚀厚度恢复,分析了不同剥蚀厚度代表的地质意义。通过镜质体反射率、地震反射剖面特征等分析,认为与川西坳陷中段中生界油气成藏关系密切的几期构造运动分别是安县运动、印支晚幕运动和喜山运动。根据具体资料情况分别选取了镜质体反射率-深度法、镜质体反射率-深度与参考层厚度法、声波时差法对相应的不整合面进行剥蚀量恢复。恢复结果表明:自晚三叠世开始,研究区构造强度中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迁移过程;研究区主要构造圈闭形成较早,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喜山运动在研究区作用最强,并控制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研究区成藏作用终止于喜山运动。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方法 [J].
袁玉松 ;
郑和荣 ;
涂伟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6) :636-642
[2]   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 [J].
刘树根 ;
孙玮 ;
李智武 ;
邓宾 ;
刘顺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3) :293-300
[3]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新方法 [J].
佟彦明 ;
宋立军 ;
曾少军 ;
程涛 ;
危宇宁 .
古地理学报, 2005, (03) :417-424
[4]   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J].
许浩 ;
魏国齐 ;
汤达祯 ;
吴世祥 ;
邵先杰 .
现代地质, 2004, (03) :360-365
[5]   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剥蚀量方法研究与应用 [J].
付晓飞 ;
李兆影 ;
卢双舫 ;
付广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4, (01) :9-11+74
[6]   塔西南地区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研究 [J].
牟中海 ;
唐勇 ;
崔炳富 ;
肖又军 ;
王国林 .
石油学报, 2002, (01) :40-44+4
[7]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J].
童崇光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 (02) :123-130
[8]   龙门山逆冲作用在川西盆地演化及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J].
王天泽 .
现代地质, 1997, (04) :89-93
[9]   安县构造运动 [J].
王金琪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03) :2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