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26
作者
周淑琴 [1 ,2 ]
荆耀栋 [2 ]
张青峰 [1 ]
吴发启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景观格局演变; 景观指数; 毛乌素沙地南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1991、1999和2007年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将其按地貌分区,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9年是研究区16a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植被覆盖状况前期恶化后期好转。1991—1999年两区极低和低级植被覆盖度占绝对优势,继续增强,风沙区55%—70%,丘陵区70%—80%。高等级比例均在5%以下,持续下滑。2007年两区的优势级别提升为低级和中级,风沙区比例55%,丘陵区70%。极低级别比例减小,风沙区40%—20%,丘陵区50%—15%。高级比例不同程度增大。(2)1999年前后植被景观格局反向演变,两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程度不同。植被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大,等级间交替分布规律先弱后强。风沙区景观形状由复杂到简单,破碎度先增后减;丘陵区破碎度持续增大,形状变化微小。整体上来看,风沙区植被多样性高整体性好,植被均匀度指数大,交替分布规律明显,丘陵区植被格局较差。但外界对风沙区的干扰比丘陵区强烈。(3)植被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多核心模式,核心面积、形状甚至类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风沙区核心多为无植被斑块,丘陵区多为高植被覆盖度斑块。核心外围植被分布具有梯度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774 / 378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1]  
沙漠生态学.[M].赵哈林; 著.科学出版社.2012,
[12]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傅伯杰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
[13]  
中国沙漠化防治.[M].朱俊凤等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4]   空间粒度变化对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J].
申卫军 ;
邬建国 ;
林永标 ;
任海 ;
李勤奋 .
生态学报, 2003, (12) :2506-2519
[15]   基于遥感的北京山区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J].
李晓琴 ;
孙丹峰 ;
张凤荣 .
山地学报, 2003, (03) :272-280
[16]   草地植被盖度的多尺度遥感与实地测量方法综述 [J].
张云霞 ;
李晓兵 ;
陈云浩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1) :85-93
[17]   毛乌素沙地东缘植被盖度变化研究 [J].
卢中正 ;
张光超 ;
高会军 ;
邱少鹏 .
地球信息科学, 2001, (04) :42-44
[18]   毛乌素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J].
吴波 ;
慈龙骏 .
生态学报, 2001, (02) :191-196
[19]   景观间隙度指数在沙漠化研究中的应用 [J].
常学礼 .
中国沙漠, 1997, (04) :19-22
[20]   毛乌素沙地植被盖度估测方法研究 [J].
蔡体久 ;
琚存勇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0(S1) (S1) :29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