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自生伊利石年龄分布与成藏时代

被引:13
作者
张有瑜 [1 ,2 ,3 ]
陶士振 [1 ]
刘可禹 [1 ,2 ,3 ,4 ]
罗修泉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
[3] 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
[4] CSIRO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关键词
须家河组砂岩储层; 自生伊利石; K-Ar测年; 未真空封装Ar-Ar测年; 成藏年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利用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技术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年代进行测定与研究,并对其演化规律进行深入探讨。须家河组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普遍发育,主要为片丝状、短丝状、丝状,具有明显的自生成因特征并且纵、横向分布稳定。须家河组砂岩储层自生伊利石年龄数据明显分为2组,具有2期成藏特征。早期成藏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97~145 Ma),广泛分布于川西、川中广大地区,是主要成藏期;晚期成藏为晚白垩世(78~83 Ma),仅见于川西南端平落坝、白马庙气田须家河组二段。主要成藏期也即早期成藏,主力储层须家河组二段、须家河组四段、须家河组六段基本一致,并明显具有连续成藏特征:纵向上,自下而上依次变晚,须家河组二段略早(平均133 Ma)、须家河组四段略晚(平均127 Ma),须家河组六段主要分布在广安气田,与须家河组四段相比也基本具有下早上晚的成藏特征(须家河组四段平均139 Ma,须家河组六段平均134 Ma);平面上,川西须家河组二段由北向南依次变晚,中坝、新场、大邑气田的自生伊利石平均年龄分别为136 Ma、134 Ma和133 Ma(川西南端的平落坝、白马庙气田属于晚期成藏),川中须家河组二段、须家河组四段由东向西依次变晚,东部的广安、合川、荷包场气田略早,中西部的磨溪、充西—莲池、金华、八角场气田略晚。自生伊利石年龄分布特征表明,烃源岩埋深,即生、排烃时间,是须家河组砂岩气藏成藏早晚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埋深大、生、排烃早,则年龄大、成藏早,反之则年龄小、成藏晚。岩性对成藏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分布局限。构造抬升作用主要表现在成藏后期的调整阶段,年龄由东向西变小,即成藏由东向西变晚,与现今埋深即东高西低的构造特征不一致现象,是由成藏后期的构造差异抬升作用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367 / 137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技术对比与应用前景展望——以苏里格气田为例 [J].
张有瑜 ;
Horst Zwingmann ;
刘可禹 ;
罗修泉 .
石油学报, 2014, 35 (03) :407-416
[2]   川东北元坝—通南巴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J].
刘景东 ;
刘光祥 ;
王良书 ;
吴小奇 .
石油学报, 2014, 35 (03) :417-428
[3]   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前陆构造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史 [J].
张艳妮 ;
李荣西 ;
刘海青 ;
朱瑞静 ;
朱德明 ;
王宁 ;
赵帮胜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4, 36 (01) :230-238
[4]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 [J].
梅庆华 ;
何登发 ;
文竹 ;
李英强 ;
李皎 .
石油学报, 2014, 35 (01) :11-25
[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碎屑岩油气成藏年代分析 [J].
孟海龙 ;
周鑫宇 ;
黄亮 ;
沈利霞 ;
郭萌萌 ;
尹思奇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5 (06) :1-5
[6]   中国大气田成藏地质特征与勘探理论 [J].
魏国齐 ;
李剑 ;
谢增业 ;
杨威 ;
王东良 ;
赵泽辉 .
石油学报, 2013, 34(S1) (S1) :1-13
[7]   中国致密砂岩大气田成藏机理与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为例 [J].
李剑 ;
魏国齐 ;
谢增业 ;
刘锐娥 ;
郝爱胜 .
石油学报, 2013, 34(S1) (S1) :14-28
[8]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大气区形成条件 [J].
易士威 ;
林世国 ;
杨威 ;
施振生 ;
李君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 (01) :1-8
[9]   合川大气田须家河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天然气成藏期研究 [J].
王萌 ;
李贤庆 ;
黄孝波 ;
付铜洋 ;
赖守宁 ;
谢增业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 34 (12) :18-23+4
[10]   塔里木盆地哈6井石炭系、志留系砂岩自生伊利石K-Ar、Ar-Ar测年与成藏年代 [J].
张有瑜 ;
罗修泉 .
石油学报, 2012, 33 (05) :748-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