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杂交粳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薛亚光 [1 ]
葛立立 [1 ]
王康君 [1 ]
颜晓元 [2 ]
尹斌 [2 ]
刘立军 [1 ]
杨建昌 [1 ]
机构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模式; 产量; 群体质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和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6种栽培模式,并观察其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的产量平均分别达12.0thm–2和10.9thm–2,较当地常规高产栽培分别高出41.6%和29.1%。与当地常规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的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比率增加。上述两处理还提高了水稻粒叶比,改善了源库关系,并提高了剑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抽穗后的根冠比和根系伤流量。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以改善水稻群体质量,获得更高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280 / 29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不同栽插密度对有色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J].
张荣萍 ;
戴红燕 ;
蔡光泽 ;
马均 ;
肖勇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6) :123-127
[2]   地膜覆盖旱直播栽培对水稻产量及群体冠层特性的影响 [J].
张玉烛 ;
曾翔 ;
瞿华香 ;
张岳平 ;
刘洋 ;
陈凯林 ;
黄泽辉 ;
谢小立 .
杂交水稻, 2009, 24 (03) :63-67
[3]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直播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的研究 [J].
钱银飞 ;
张洪程 ;
李杰 ;
陈烨 ;
郭振华 ;
吴文革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李德剑 ;
周有炎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5) :766-772
[4]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曾勇军 ;
石庆华 ;
潘晓华 ;
韩涛 .
作物学报, 2008, (08) :1409-1416
[5]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J].
吴文革 ;
杨联松 ;
赵决建 ;
胡根生 ;
方文杰 ;
白一松 ;
张四海 ;
张玉海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1) :49-55
[6]   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 [J].
闫川 ;
丁艳锋 ;
王强盛 ;
李刚华 ;
黄丕生 ;
王绍华 .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05) :530-536
[7]   优化水稻群体种植模式与稻瘟病控制研究 [J].
房辉 ;
周江鸿 ;
王云月 ;
周惠萍 ;
何霞红 ;
孙雁 ;
杨黎华 ;
朱有勇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5) :916-924
[8]   连嘉粳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J].
杜永 ;
潘启民 ;
徐敏权 ;
徐大勇 ;
王学红 ;
王礼焦 .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06) :49-50
[9]   不同密度和穗肥对武香粳9号的主要米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J].
金军 ;
徐大勇 ;
胡曙云 ;
葛敏 ;
朱庆森 .
中国稻米, 2004, (05) :34-36
[10]   水稻强化栽培对植株生理与群体发育的影响 [J].
王绍华 ;
曹卫星 ;
姜东 ;
戴廷波 ;
朱艳 .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01) :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