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证与心证之融合——印证模式的漏洞及其弥补

被引:34
作者
蔡元培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印证; 心证; 证明力; 司法证明;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6.03.017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证据证明力的审查判断上,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印证模式"。这种印证模式的形成和我国司法传统和司法理念密切相关,其强调证明力的客观性、外部性和可检验性。印证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漏洞:一是将具有或然性的经验法则普适化,二是重视证立、轻视排伪,三是过于依赖直接证据,这些漏洞有时会导致案件事实背离实质真实。随着审判中心主义的推进和排除合理怀疑的落实,我国应当由印证模式走向印证与心证的"混合模式"。只有在印证的过程中融合心证,使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相结合,使外部性审查和内部性审查相结合,才有可能弥补印证模式的证明漏洞。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8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中国刑事印证理论批判 [J].
周洪波 .
法学研究, 2015, 37 (06) :136-155
[2]   论刑事诉讼中的过程证据 [J].
陈瑞华 .
法商研究, 2015, 32 (01) :81-91
[3]   刑事证明标准中主客观要素的关系 [J].
陈瑞华 .
中国法学, 2014, (03) :177-195
[4]   刑事错案形成的心理原因 [J].
黄士元 .
法学研究, 2014, 36 (03) :26-44
[5]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半年初判 [J].
龙宗智 .
清华法学, 2013, 7 (05) :127-142
[6]   聂树斌案法理研判 [J].
龙宗智 .
法学, 2013, (08) :3-11
[7]   中国法语境中的“排除合理怀疑” [J].
龙宗智 .
中外法学, 2012, 24 (06) :1124-1144
[9]   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 [J].
陈瑞华 .
法商研究, 2012, 29 (01) :112-123
[10]   刑事证据制度的重大变革及其展开 [J].
汪建成 .
中国法学, 2011, (06) :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