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印支期的推覆构造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14
作者
曹高社
李学田
刘德良
周松兴
高一军
机构
[1] 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中心
[2] 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
[4] 江苏石油勘探局安徽勘探处
关键词
推覆构造; 陆内俯冲; 合肥盆地; 北淮阳构造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分析合肥盆地钻测井和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 ,对北淮阳构造带推覆构造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存在 ,探讨了印支期推覆构造的模式、动力学背景和油气意义。认为 ,印支期合肥盆地与北淮阳构造带组成统一的推覆构造系统 ,其动力学背景是华北陆块深部地壳向造山带内部的陆内俯冲。印支期构造运动为典型的大陆内部构造 ,并非经“B”式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运动。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对油气的保存是有利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16 / 12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从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山耦合关系 [J].
汪泽成 ;
刘和甫 ;
熊宝贤 ;
周海民 .
地球科学, 2001, (01) :33-39
[2]   中国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J].
刘和甫 ;
汪泽成 ;
熊保贤 ;
李永林 ;
刘立群 ;
张建珍 .
地学前缘, 2000, (03) :55-72
[3]   华北盆地南缘发现寒武系烃源岩及油显示 [J].
刘德良 ;
曹高社 ;
谈迎 .
石油学报, 2000, (05) :10-10
[4]   大别山北缘两次俯冲(碰撞)的岩石学和构造学证据 [J].
杨坤光 ;
马昌前 ;
简平 ;
杨巍然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4) :364-372
[5]   关于三尖铺组——大别山北麓的侏罗纪地层问题 [J].
金福全 ;
刘因 ;
王道轩 ;
李双应 .
安徽地质, 1999, (04) :241-249
[6]   桐柏-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意义 [J].
杨巍然 ;
杨坤光 ;
刘忠明 ;
简平 .
地学前缘, 1999, (04) :247-253
[7]   北淮阳地区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J].
刘文灿 ;
王果胜 .
现代地质, 1999, (02) :23-29
[8]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分析 [J].
周进高 ;
赵宗举 ;
邓红婴 .
地质学报, 1999, (01) :15-24
[9]   周口拗陷的反转构造与构造演化 [J].
孙自明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 (02) :251-257+284
[10]   华北地块南部巨型陆内俯冲带与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三维结构 [J].
张国伟 ;
孟庆任 ;
刘少峰 ;
姚安平 .
高校地质学报 , 1997, (02) :2-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