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海棠”台风(2005)定量分析非绝热加热对湿Q矢量诊断能力的影响

被引:4
作者
岳彩军 [1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2] 中国气象局台风预报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基金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非绝热加热; 湿Q矢量; 定量分析; 登陆台风暴雨; WRF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湿Q矢量最大特点就是考虑了非绝热加热作用,各种湿Q矢量差异也主要表现在对非绝热加热计算处理方案的不同。因此,通过比较分析非绝热加热作用,可揭示出不同湿Q矢量之间诊断能力的差异。2005年第5号登陆台风"海棠"在7月19日08时—20日08时,给福建省东北部及浙江省造成大范围暴雨。WRF模式成功模拟出此次台风暴雨过程。文章将结合"海棠"台风(2005)登陆台风暴雨过程,利用WRF模式模拟输出的气象要素,通过计算降水场,定量分析了非绝热加热作用及其对湿Q矢量诊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仅包括大尺度凝结加热的非绝热加热作用H1及包括了潜热加热(大尺度凝结加热和对流凝结加热)、感热加热和辐射加热的非绝热加热作用H2来讲,局地变化项的强迫作用较垂直平流项、水平平流项的强迫作用约小1—2个量级,可以忽略不计,垂直平流项的强迫作用是主要成分,对于水平平流项来讲,尽管其强迫作用明显小于垂直平流项的强迫作用,但也明显大于局地变化项的强迫作用,考虑其将更有利于充分反映H1、H2的强迫作用。对于包括非均匀饱和大气中潜热加热的H3来讲,水平平流项与垂直平流项的强迫作用相当,均为主要成分,而局地变化项的强迫作用为次要成分且不容忽视,对其考虑将有助于全面描述H3的强迫作用。(2)非绝热加热作用H1、H2以及H3强迫产生的24 h累积降水场具有相似的水平分布特征,三者强迫产生的逐时雨量随时间演变特征也非常相似,这表明水汽凝结潜热是非绝热加热作用的主要成分。(3)进一步结合模拟降水场分析表明,相对于H1强迫产生的降水场来讲,H2与H3强迫产生的降水场更接近模拟结果,这揭示出包含H2的湿Q矢量与包含H3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相近,且对降水反映能力较包含H1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强。(4)不同湿Q矢量各自有其自身诊断特点,根据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可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湿Q矢量来作为研究工具。如需要具体、细致分析水汽潜热的强迫作用,可以选用包含H1、H3的湿Q矢量,如仅需考虑总的湿Q矢量强迫作用,则可以直接选用包含H2的湿矢量。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海棠”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特征成因的定量分析 [J].
岳彩军 .
大气科学, 2009, (01) :51-70
[2]   21世纪Q矢量在中国多种灾害性天气中应用研究的进展 [J].
岳彩军 ;
寿绍文 ;
姚秀萍 .
热带气象学报, 2008, (05) :557-563
[3]   各非地转Q矢量之间的定量比较 [J].
岳彩军 ;
寿亦萱 ;
寿绍文 ;
曾刚 ;
王咏青 .
高原气象, 2008, (03) :608-618
[4]   应用湿Q矢量分解理论诊断分析“05.7”梅雨锋暴雨 [J].
梁琳琳 ;
寿绍文 ;
苗春生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02) :167-175
[5]   梅雨锋气旋暴雨的Q矢量分析:个例研究 [J].
岳彩军 .
气象学报, 2008, (01) :35-49
[6]   湿Q矢量释用技术及其在定量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J].
岳彩军 ;
寿亦萱 ;
寿绍文 ;
曾刚 ;
王咏青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7, (05) :666-675
[7]   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 [J].
刘汉华 ;
寿绍文 ;
周军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1) :86-93
[8]   Q矢量和湿Q矢量在暴雨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J].
赵桂香 ;
程麟生 ;
李新生 .
气象, 2006, (06) :25-30
[9]   中国Q矢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J].
岳彩军 ;
寿亦萱 ;
姚秀萍 ;
寿绍文 ;
漆梁波 ;
施红 .
高原气象, 2005, (03) :450-455
[10]   非地转强迫对Fitow(0114)暴雨的影响 [J].
李江南 ;
闫敬华 ;
魏晓琳 ;
吴池胜 ;
侯尔滨 ;
王安宇 .
气象学报, 2005, (01) :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