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非地转Q矢量之间的定量比较

被引:6
作者
岳彩军 [1 ]
寿亦萱 [2 ]
寿绍文 [2 ]
曾刚 [3 ]
王咏青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
非地转干Q矢量; 改进的非地转湿Q矢量; Q矢量散度; 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结合"海棠"台风在2005年7月19日08:00~20日08:00再次登陆福建省24 h期间所造成的降水过程,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模式模拟输出结果,通过计算900~600 hPaQ矢量散度的气柱平均值、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场,定量比较分析了非地转干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及改进的湿Q矢量的诊断能力差异,结果表明:(1)非地转干Q矢量、非地转湿Q矢量及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同期模拟雨区都具有一定指示作用,同时,非地转湿Q矢量和改进的湿Q矢量的散度辐合强度都较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强,且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强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尤其是在主雨区表现的更为明显。相对来讲,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对雨区的反映能力最强。(2)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与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范围几乎相同,且明显较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雨区范围大,相对来讲,与同期模拟降水场的雨区更接近。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最强,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强迫次之,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最弱。三种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都明显弱于同期模式模拟的降水强度,相对来讲,改进的湿Q矢量散度强迫产生的降水强度更接近于模拟的降水强度。(3)三种Q矢量散度场以及强迫产生的降水场之间的差异,充分表明此次台风降水过程中伴有大量的大尺度稳定水汽凝结潜热和对流水汽凝结潜热释放,考虑了水汽凝结潜热加热作用的非地转湿Q矢量与改进的湿Q矢量,对降水反映能力均较非地转干Q矢量有所改进,尤其是后者。
引用
收藏
页码:608 / 61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湿Q矢量释用技术及其在定量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J].
岳彩军 ;
寿亦萱 ;
寿绍文 ;
曾刚 ;
王咏青 .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05) :666-675
[2]   广东0506大暴雨的成因探讨 [J].
郑彬 ;
林爱兰 ;
袁金南 ;
谷德军 ;
李春晖 ;
梁建茵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2) :135-140
[3]   改进的湿Q矢量分析方法及梅雨锋暴雨形成机制 [J].
岳彩军 ;
董美莹 ;
寿绍文 ;
姚秀萍 .
高原气象 , 2007, (01) :165-175
[4]   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 [J].
刘汉华 ;
寿绍文 ;
周军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1) :86-93
[5]   2001年7月山西中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J].
赵桂香 ;
程麟生 .
高原气象, 2006, (06) :1083-1091
[6]   青藏高原东侧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湿Q矢量分析 [J].
刘运成 .
气象, 2006, (12) :43-49
[7]   非地转湿Q矢量在台风“云娜”暴雨过程中的分析应用 [J].
颜琼丹 ;
蔡亲波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5) :505-509
[8]   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J].
杨晓霞 ;
沈桐立 ;
刘还珠 ;
薛德强 ;
万丰 .
高原气象, 2006, (03) :464-475
[9]   完全Q矢量及其在暴雨过程诊断分析中的应用 [J].
隆霄 ;
程麟生 ;
梅春杰 .
兰州大学学报, 2006, (03) :32-39
[10]   Q矢量和湿Q矢量在暴雨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J].
赵桂香 ;
程麟生 ;
李新生 .
气象, 2006, (06)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