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主要层圈相互作用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3
作者
张瑞生
路凤香
郑建平
储玲林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武汉
[3] 武汉
关键词
壳幔作用; 核幔边界; 地幔柱; 底侵作用; 拆沉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5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正在探索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球动力学体系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物质运动机制。通过对地核、核幔边界、过渡带、岩石圈一软流圈地幔、地幔柱理论、壳幔边界和地壳内热、物质的交换和圈层流变运动方式等进行分析,讨论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的热与物质的交换机制以及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岩浆部分熔融作用等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认为壳幔作用过程表现为一种阶段式、递进式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演化过程。壳幔相互作用不仅是大陆动力学演化的主要机制,而且与深部地幔的交代及上地壳变形、造山带、盆地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耦合过程。基于壳幔热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对上地幔及更深层次的地质作用过程进行限定。
引用
收藏
页码:237 / 245+251 +25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盆地-山岭耦合体系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J].
刘和甫 .
地球科学, 2001, (06) :581-596
[2]   大兴安岭—燕山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俯冲作用关系 [J].
邵济安 ;
刘福田 ;
陈辉 ;
韩庆军 .
地质学报, 2001, (01) :56-63
[3]  
华北东部地幔改造作用和置换作用:单斜辉石激光探针研究[J]. 郑建平,路凤香, S. Y O’Reilly,W. L. Griffin,张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04)
[4]   中国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的主要样式 :“蘑菇云”模型 [J].
路凤香 ;
郑建平 ;
李伍平 ;
陈美华 ;
成中梅 .
地学前缘, 2000, (01) :97-107
[5]   陆壳垂向增生的两种方式:以大兴安岭为例 [J].
邵济安 ;
韩庆军 ;
张履桥 ;
牟保磊 ;
乔广生 .
岩石学报, 1999, (04) :600-606
[6]   秦岭-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 [J].
高山 ;
张本仁 ;
金振民 ;
H.Ker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6) :532-541
[8]   大陆下地壳的研究进展综述 [J].
孔华 ;
金振民 ;
谢窦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8, (04) :10-23
[9]   地幔动力系统与演化最新进展评述 [J].
周瑶琪 ;
宋晓东 .
地学前缘, 1998, (S1) :14-42
[10]   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 [J].
杨学祥 ;
牛树银 ;
陈殿友 .
地学前缘, 1998, (0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