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被引:12
作者
聂斌斌 [1 ,2 ]
蔡强国 [2 ]
张卓文 [3 ]
李国强 [4 ]
张文君 [3 ]
机构
[1] 浙江中冶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3] 华中农业大学
[4] 杭州市水文水资源监测总站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区域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不同区域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的影响差异较大。本文通过收集前人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数据,选取福建省长汀县、闽清县和陕西省陕北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0~20 cm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两类区域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全氮在自然恢复和人为恢复过程中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的植被恢复初期,人为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大,后期自然恢复影响更大;陕北地区植被恢复初期自然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改善好于人为恢复,之后二者差异不明显;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在整个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累计增量和年平均增量都比陕北地区高。因此,建议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应先进行人为植被恢复,然后进行自然恢复;而陕北地区应先进行自然恢复,再人为恢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这样可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加快植被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363 / 37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31]   小良热带人工混交林的凋落物及其生态效益研究 [J].
任海 ;
彭少麟 ;
刘鸿先 ;
余作岳 ;
方代有 .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5) :11-15
[32]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后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模拟 [J].
李忠佩 ;
王效举 .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4) :30-35
[33]   不同治理措施对闽东南沿海侵蚀性赤红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J].
杨玉盛 ;
何宗明 ;
林光耀 ;
杨学震 .
植物生态学报 , 1998, (03) :90-92+94+96-97
[34]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
[35]   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自然恢复的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 [J].
张成娥 ;
陈小利 .
草地学报, 1997, (03) :195-200
[36]   第四纪红粘土区侵蚀土壤退化机理研究 [J].
杨艳生 .
水土保持研究, 1997, (01) :100-108
[37]   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 [J].
彭少麟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5, (04) :403-414
[38]   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学依据探讨 [J].
邹厚远,关秀琦,韩蕊莲,张信 .
水土保持学报, 1995, (04) :1-4
[39]   改善杉木人工林的林地质量和提高生产力的研究 [J].
陈楚莹 ;
张家武 ;
周崇莲 ;
郑鸿元 .
应用生态学报, 1990, (02) :97-106
[40]   我国土壤有机质和有机肥料研究现状 [J].
文启孝 .
土壤学报, 1989, (03) :25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