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被引:12
作者
聂斌斌 [1 ,2 ]
蔡强国 [2 ]
张卓文 [3 ]
李国强 [4 ]
张文君 [3 ]
机构
[1] 浙江中冶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3] 华中农业大学
[4] 杭州市水文水资源监测总站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区域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不同区域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的影响差异较大。本文通过收集前人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数据,选取福建省长汀县、闽清县和陕西省陕北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0~20 cm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两类区域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全氮在自然恢复和人为恢复过程中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的植被恢复初期,人为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大,后期自然恢复影响更大;陕北地区植被恢复初期自然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改善好于人为恢复,之后二者差异不明显;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在整个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累计增量和年平均增量都比陕北地区高。因此,建议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应先进行人为植被恢复,然后进行自然恢复;而陕北地区应先进行自然恢复,再人为恢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这样可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加快植被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363 / 37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21]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J].
张文辉 ;
刘国彬 .
林业科学, 2007, (01) :102-106
[22]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恢复方式下植物群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征 [J].
焦菊英 ;
焦峰 ;
温仲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5) :667-674
[23]   我国农田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的区域差异 [J].
许泉 ;
芮雯奕 ;
刘家龙 ;
刘智 ;
杨玲 ;
尹宇静 ;
张卫建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 (03) :57-60
[24]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J].
温仲明 ;
焦峰 ;
刘宝元 ;
卜耀军 ;
焦菊英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1) :21-25
[25]   土壤有机质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J].
张勇 ;
庞学勇 ;
包维楷 ;
尤琛 ;
汤浩茹 ;
胡庭兴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5, (05) :78-84
[26]   黄土坡耕地弃耕后土壤入渗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J].
陈瑶 ;
张科利 ;
罗利芳 ;
彭文英 .
泥沙研究, 2005, (05) :45-50
[27]   黄土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性质变化研究 [J].
彭文英 ;
张科利 ;
陈瑶 ;
杨勤科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2) :272-278
[28]   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J].
李晓兵 .
地球科学进展, 1999, (04) :82-87
[29]   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 [J].
杨玉盛 ;
何宗明 ;
邱仁辉 ;
罗学升 .
生态学报, 1999, (04) :490-494
[30]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的凋落物现存量 [J].
张庆费 ;
徐绒娣 .
生态学杂志, 1999, (0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