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被引:12
作者
聂斌斌 [1 ,2 ]
蔡强国 [2 ]
张卓文 [3 ]
李国强 [4 ]
张文君 [3 ]
机构
[1] 浙江中冶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3] 华中农业大学
[4] 杭州市水文水资源监测总站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区域差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不同区域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的影响差异较大。本文通过收集前人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数据,选取福建省长汀县、闽清县和陕西省陕北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0~20 cm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两类区域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全氮在自然恢复和人为恢复过程中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的植被恢复初期,人为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大,后期自然恢复影响更大;陕北地区植被恢复初期自然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改善好于人为恢复,之后二者差异不明显;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在整个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累计增量和年平均增量都比陕北地区高。因此,建议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应先进行人为植被恢复,然后进行自然恢复;而陕北地区应先进行自然恢复,再人为恢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这样可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加快植被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363 / 37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41]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研究 [J].
马祥华 ;
焦菊英 ;
温仲明 ;
白文娟 ;
焦峰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1) :17-21
[42]   生态修复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几种应用模式分析 [J].
刘洪生 .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5, (01) :31-33
[43]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J].
郑华 ;
欧阳志云 ;
王效科 ;
苗鸿 ;
赵同谦 ;
彭廷柏 .
生态学报, 2004, (09) :1994-2002
[44]   凋落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J].
周存宇 .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3, (02) :140-145
[45]   朱溪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效应 [J].
岳辉 ;
陈志彪 .
福建地理, 2003, (01) :6-8
[46]   严重侵蚀红壤封禁管理后土壤性质的变化 [J].
谢锦升 ;
杨玉盛 ;
陈光水 ;
郭剑芬 .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2, (03) :236-239
[47]   不同治理措施侵蚀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的研究 [J].
曾河水 .
福建水土保持, 2002, (01) :50-54
[48]   广东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动态研究 [J].
周厚诚 ;
任海 ;
彭少麟 .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03) :298-305
[49]   土壤氮素及其环境效应 [J].
陈刚才 ;
甘露 ;
王仕禄 ;
万国江 .
地质地球化学, 2001, (01) :63-67
[50]   黄土高原恢复植被防止土地退化效益研究 [J].
常庆瑞 ;
安韶山 ;
刘京 ;
王斌 ;
魏永胜 ;
不详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9, (04) :6-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