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4 条
柴达木盆地南缘晚奥陶世万宝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36
作者:
王晓霞
[1
]
胡能高
[2
]
王涛
[3
]
孙延贵
[4
]
巨生成青海省地调院
卢欣祥
[5
]
李舢
[3
]
齐秋菊
[6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长安大学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 青海省地调院
[5] 河南省地质科学院
[6] 中国地质大学
来源:
关键词:
环斑结构花岗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柴达木盆地南缘;
中央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变化较大(62.20%~75.32%),高钾(3.58%~5.15%)和碱(K2O+Na2O>7%),A/CNK为0.98~1.09,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K2O/Na2O(>1)、FeOT/MgO(3.4~6.5)和Ga/Al(2.3~3.1)比值较高,亏损不相容元素Ba、Sr、Nb、P和Ti,相对富集Ta、Hf和Zr,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1.1~10.5,tDM2=744~1490Ma,变化范围较大,表明其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但以壳源为主。较高的εHf(t)(达10)值和较年轻的tDM2(仅为744Ma)暗示,源区中有年轻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拉张环境。万宝沟花岗岩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与秦岭中生代环斑结构花岗岩基本相似,表明中央造山带存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环斑结构花岗岩。这将对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950 / 2962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