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南缘晚奥陶世万宝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36
作者
王晓霞 [1 ]
胡能高 [2 ]
王涛 [3 ]
孙延贵 [4 ]
巨生成青海省地调院
卢欣祥 [5 ]
李舢 [3 ]
齐秋菊 [6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长安大学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4] 青海省地调院
[5] 河南省地质科学院
[6]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环斑结构花岗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柴达木盆地南缘; 中央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070902 ;
摘要
柴达木盆地南缘万宝沟花岗岩体主要由似斑状黑云母石英二长岩、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中发育岩浆暗色包体。环斑结构黑云母二长花岗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44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奥陶世。该花岗岩的SiO2含量变化较大(62.20%~75.32%),高钾(3.58%~5.15%)和碱(K2O+Na2O>7%),A/CNK为0.98~1.09,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K2O/Na2O(>1)、FeOT/MgO(3.4~6.5)和Ga/Al(2.3~3.1)比值较高,亏损不相容元素Ba、Sr、Nb、P和Ti,相对富集Ta、Hf和Zr,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1.1~10.5,tDM2=744~1490Ma,变化范围较大,表明其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但以壳源为主。较高的εHf(t)(达10)值和较年轻的tDM2(仅为744Ma)暗示,源区中有年轻组分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拉张环境。万宝沟花岗岩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与秦岭中生代环斑结构花岗岩基本相似,表明中央造山带存在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环斑结构花岗岩。这将对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950 / 296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柴达木盆地北缘塔塔楞环斑花岗岩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J].
胡能高 ;
王晓霞 ;
孙延贵 ;
林伟 ;
申文环 ;
陈运杰 .
地质通报, 2008, (11) :1923-1932
[2]   东昆仑早泥盆世碰撞造山的侵入岩证据 [J].
赵振明 ;
马华东 ;
王秉璋 ;
拜永山 ;
李荣社 ;
计文化 .
地质论评, 2008, (01) :47-56
[3]   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的分析方法及地质应用 [J].
侯可军 ;
李延河 ;
邹天人 ;
曲晓明 ;
石玉若 ;
谢桂青 .
岩石学报, 2007, (10) :2595-2604
[4]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 [J].
莫宣学 ;
罗照华 ;
邓晋福 ;
喻学惠 ;
刘成东 ;
谌宏伟 ;
袁万明 ;
刘云华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3) :403-414
[5]   关于东昆仑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的几点认识 [J].
王国灿 ;
魏启荣 ;
贾春兴 ;
张克信 ;
李德威 ;
朱云海 ;
向树元 .
地质通报, 2007, (08) :929-937
[6]   柴北缘元古宙鹰峰环斑花岗岩及其共生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 [J].
胡能高 ;
王晓霞 ;
孙延贵 ;
申文环 ;
蔡欢欢 ;
陈云杰 .
地质论评, 2007, (04) :460-472
[7]   柴达木盆地北缘塔塔楞环斑花岗岩的SHRIMP年龄 [J].
卢欣祥 ;
孙延贵 ;
张雪亭 ;
肖庆辉 ;
王晓霞 ;
尉向东 ;
谷德敏 .
地质学报, 2007, (05) :626-634
[8]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地体构架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李海兵 ;
姚建新 .
地质学报, 2006, (12) :1793-1806
[9]   “中央造山带”早古生代缝合带及构造分区概述 [J].
陆松年 ;
于海峰 ;
李怀坤 ;
陈志宏 ;
王惠初 ;
张传林 ;
相振群 .
地质通报, 2006, (12) :1368-1380
[10]   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 [J].
莫宣学 ;
潘桂棠 .
地学前缘, 2006, (06) :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