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炭化大豆的鉴定标准和方法

被引:23
作者
赵志军
杨金刚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遗存; 鉴定标准; 炭化实验; 种皮; 子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 [中国文物考古];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601 ; 0901 ;
摘要
考古遗址出土的大豆遗存主要是炭化的大豆粒。本文通过对现生大豆标本形态特征的观察、大豆粒的炭化实验、鱼化寨等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炭化大豆的检验,建立了科学的考古出土炭化大豆遗存的鉴定标准和方法,依据豆粒、种皮、子叶(豆瓣)和尺寸四个方面的特征及变化,准确鉴定考古遗址出土大豆遗存。本研究发现,判别考古遗址出土的栽培大豆与野大豆,种皮的特征及其被炭化后的变化最为有效,其次是子叶的特征及变化。而豆粒的尺寸大小仅具参考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J].
赵志军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1) :73-84
[2]   大豆起源与进化浅析 [J].
张丽 ;
曹永强 ;
武丽石 ;
宋书宏 .
杂粮作物, 2010, 30 (06) :396-399
[3]   野生大豆种皮形态结构和萌发特性的研究 [J].
徐亮 ;
李建东 ;
殷萍萍 ;
王国骄 ;
燕雪飞 ;
孙备 .
大豆科学, 2009, 28 (04) :641-646
[4]   周原遗址(王家嘴地点)尝试性浮选的结果及初步分析 [J].
赵志军 ;
徐良高 .
文物, 2004, (10) :89-96
[5]   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 [J].
赵志军 .
考古, 2004, (03) :80-87+2
[6]   略论中国栽培大豆的起源 [J].
郭文韬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1) :60-69
[7]   大豆起源与进化研究进展 [J].
田清震 ;
盖钧镒 .
大豆科学, 2001, (01) :54-59
[8]   黑龙江友谊县凤林城址1998年发掘简报 [J].
张伟 ;
王学良 ;
田禾 .
考古, 2000, (11) :24-34+98
[9]   野生大豆和栽培种大豆种子形态和种皮结构的比较研究附视频 [J].
张义君 .
种子, 1985, (04) :26-27
[10]  
社科大讲堂[M].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刘迎秋,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