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1 条
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被引:18
作者:
王丽卿
[1
]
吴亮
[1
]
张瑞雷
[1
]
张毅敏
[2
]
机构:
[1]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2]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滆湖;
底栖动物;
密度和生物量;
时空变化;
水质评价;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2.0266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2009年5月-2010年2月对滆湖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采集到底栖动物共35种,隶属于3门25属;优势种类为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克拉泊水丝蚓(L.claparedeianus)、中华河蚓(Rhyacodrilussinicus);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为374.1ind·m-2,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最大,占年均密度的77.4%,最大密度出现在夏季,春季最低,St14年均密度高于其他站点;滆湖底栖动物的年均生物量为17.78g·m-2,软体动物对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占年均生物量的97.4%,夏季生物量最大,冬季最低,St14年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各个站点;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密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H')、Margalef多样性指数值(D)、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和BI指数值表明滆湖水体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状态。
引用
收藏
页码:1990 / 1996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