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农村承包地调整的影响

被引:2
作者
王占洲 [1 ,2 ]
林苇 [1 ,3 ]
机构
[1] 贵州警官学院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习惯法; 承包地调整; 影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2.32 [农业土地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或者仍然具有较强影响力,是少数民族习惯法适当介入和补充农村承包地调整的必要前提。农村承包地调整制度自身的缺陷为少数民族习惯法适当介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承包地调整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习惯法适当介入农村承包地调整可以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7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2]   黔东南雷山地区国家法与苗族习惯法关系研究 [J].
周相卿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3) :5-13
[3]   土地调整与村庄建设——湖南衡阳文光村调查随笔 [J].
贺雪峰 .
学习月刊, 2006, (07) :34-34
[5]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特点 [J].
刘艺工 .
兰州大学学报, 2004, (01) :109-114
[6]   关于苗族鼓社、议榔的起源与榔规的性质的几个问题 [J].
吴通才 .
贵州社会科学, 1984, (06) :62-67
[7]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高其才著, 2003
[8]  
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M]. 民族出版社 , 孙秋云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