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影响研究

被引:37
作者
房飞 [1 ,2 ]
唐海萍 [1 ,2 ]
李滨勇 [1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活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易氧化态碳; 轻组有机碳;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3.11.009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测定了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人工草地、围封样地、一年耕地、弃耕地、自由放牧样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比较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典型草原土壤起源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1)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4.98±3.47)g·kg-1,围封样地的为(12.41±6.40)g·kg-1,一年耕地的为(12.20±5.59)g·kg-1,弃耕样地的为(10.39±5.08)g·kg-1,自由放牧样地的为(9.45±3.19)g·kg-1。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地,围封样地和一年耕地的含量相似,自由放牧样地的含量最小。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平均分配比率在不同类型样地范围分别为0.24%0.66%、0.002%0.019%和0.05%0.25%,显示出各组分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不同,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更能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早期变化,可以作为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和土壤肥力的敏感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774 / 177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桂北地区桉树林及其他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特征 [J].
马姜明 ;
梁士楚 ;
杨栋林 ;
吴蒙 ;
叶泉清 ;
江绍锋 .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08) :1282-1287
[2]   不同状态高寒草原主要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J].
蔡晓布 ;
彭岳林 ;
于宝政 ;
刘合满 .
土壤学报, 2013, 50 (02) :315-323
[3]  
垦殖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可溶性有机碳截留的影响[J]. 霍莉莉,邹元春,郭佳伟,吕宪国.环境科学. 2013(01)
[4]   不同荒漠生态系统下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分布特征 [J].
房飞 ;
胡玉昆 ;
杨秀娟 ;
公延明 ;
柳妍妍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2, (12) :59-63
[5]   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J].
赵竑绯 ;
赵阳 ;
徐小牛 .
生态学杂志, 2012, 31 (07) :1738-1744
[6]   高寒草原坡面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 [J].
刘合满 ;
曹丽花 ;
赵世伟 ;
蔡晓布 .
土壤通报, 2012, 43 (02) :325-329
[7]   不同施肥水平及玉米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侯化亭 ;
张丛志 ;
张佳宝 ;
陈效民 .
土壤, 2012, 44 (01) :163-166
[8]   不同土地利用下湖北江汉平原湿地起源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J].
邰继承 ;
靳振江 ;
崔立强 ;
潘根兴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06) :124-128
[9]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活性和难降解性组分的影响 [J].
陈小云 ;
郭菊花 ;
刘满强 ;
焦加国 ;
黄欠如 ;
赖涛 ;
李辉信 ;
胡锋 .
土壤学报, 2011, 48 (01) :125-131
[10]   巴音布鲁克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土壤生物学特性研究 [J].
尹伟 ;
胡玉昆 ;
柳妍妍 ;
公延明 ;
张伟 ;
刘伟 ;
阿德列提艾列吾塔力甫 .
草业学报, 2010, 19 (05) :21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