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

被引:48
作者
韩新辉 [1 ,2 ]
佟小刚 [3 ]
杨改河 [1 ,2 ]
薛亚龙 [3 ]
赵发珠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林地; 氧化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为揭示不同人工还林地影响土壤碳库储量、质量的效应及差异特征,探讨了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密度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退耕12a后,与坡耕地相比,不同还林地主要提高了0~40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幅总体为沙棘>刺槐>山杏>杨树>撂荒,且在0~10cm土层增幅最高(71.1%~156.9%),20~40cm土层增幅最低(23.5%~68.9%)。这也使不同还林地0~100cm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均显著增加。0~100cm土层活性有机碳密度增幅为山杏、杨树(平均106.8%)>刺槐、沙棘(平均55.4%)>撂荒(9.9%),而非活性有机体碳密度增幅则为沙棘(43.0%)>刺槐、山杏、杨树(平均22.1%)>撂荒(14.2%),这与不同还林地影响各土层活性与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分布差异大有关。与坡耕地相比,山杏、沙棘及刺槐使0~20cm土层CMI平均增加1.28倍,杨树和山杏则使20~100cm土层CMI增加1.20~2.49倍。综上所述,退耕还林具备提升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且短期内总体以沙棘提升碳库效果较佳,山杏改良碳库质量较好。
引用
收藏
页码:223 / 2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坡地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 [J].
姜娜 ;
邵明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6) :36-41
[2]   耕层厚度对华北高产灌溉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J].
石彦琴 ;
高旺盛 ;
陈源泉 ;
隋鹏 ;
杨斌 ;
汪洪焦 ;
聂紫瑾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11) :85-90
[3]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J].
吕贻忠 ;
廉晓娟 ;
赵红 ;
刘武仁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11) :163-169
[4]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退耕还林后土壤养分变化和微生物分布特征 [J].
易海燕 ;
宫渊波 ;
陈林武 ;
张敏 ;
唐春香 ;
黄正全 ;
陈鑫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02) :130-135
[5]   黄土区人工与天然植被对凋落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J].
郭胜利 ;
马玉红 ;
车升国 ;
孙文义 .
林业科学, 2009, 45 (10) :14-18
[6]   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演变 [J].
薛萐 ;
刘国彬 ;
潘彦平 ;
戴全厚 ;
张超 ;
余娜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4) :1458-1464
[7]   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J].
李艳 ;
李鹏 ;
赵忠 ;
张良恩 ;
孙楠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8) :155-159
[8]   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与根系生物量的关系 [J].
王俊波 ;
季志平 ;
白立强 ;
肖艺容 ;
苏印泉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04) :54-56
[9]   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 [J].
王春梅 ;
刘艳红 ;
邵彬 ;
赵景刚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3) :112-119
[10]   长期施肥对我国典型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徐明岗 ;
于荣 ;
孙小凤 ;
刘骅 ;
王伯仁 ;
李菊梅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4) :45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