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8 条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
被引:48
作者:
韩新辉
[1
,2
]
佟小刚
[3
]
杨改河
[1
,2
]
薛亚龙
[3
]
赵发珠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林地;
氧化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为揭示不同人工还林地影响土壤碳库储量、质量的效应及差异特征,探讨了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密度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退耕12a后,与坡耕地相比,不同还林地主要提高了0~40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幅总体为沙棘>刺槐>山杏>杨树>撂荒,且在0~10cm土层增幅最高(71.1%~156.9%),20~40cm土层增幅最低(23.5%~68.9%)。这也使不同还林地0~100cm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均显著增加。0~100cm土层活性有机碳密度增幅为山杏、杨树(平均106.8%)>刺槐、沙棘(平均55.4%)>撂荒(9.9%),而非活性有机体碳密度增幅则为沙棘(43.0%)>刺槐、山杏、杨树(平均22.1%)>撂荒(14.2%),这与不同还林地影响各土层活性与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分布差异大有关。与坡耕地相比,山杏、沙棘及刺槐使0~20cm土层CMI平均增加1.28倍,杨树和山杏则使20~100cm土层CMI增加1.20~2.49倍。综上所述,退耕还林具备提升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且短期内总体以沙棘提升碳库效果较佳,山杏改良碳库质量较好。
引用
收藏
页码:223 / 229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