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56
作者
张曼夏 [1 ,2 ]
季猛 [3 ]
李伟 [1 ]
刘华存 [4 ]
王彦杰 [1 ]
张林 [1 ]
潘开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邛崃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4] 邛崃市国有林场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结合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弄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主要造林树种巨桉和水杉人工林,以及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和临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0-20 cm、20-40 cm和40-60 cm不同土壤层次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分配与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且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农地转变为林地后,>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团聚体有机碳尤以在0-40cm土层>2mm粒径中的含量增加倍数为大.相比农耕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巨桉和水杉人工林各土层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占总有机碳储量比例增加了5.96%-47.57%,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占总有机碳储量比例减少了0.95%-33.28%.0-6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储量以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最高,而农耕地为最低.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退耕还巨桉和水杉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储量,但与天然林次生林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引用
收藏
页码:598 / 60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碳排放的研究进展 [J].
夏雪 ;
车升国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29) :214-218
[2]   成都市退耕还林地主要造林树(竹)种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研究 [J].
李非非 ;
李智彪 ;
曾小毕 ;
张曼夏 ;
李伟 ;
王彦杰 ;
张林 ;
欧杏 ;
潘开文 .
四川林业科技, 2011, 32 (03) :66-68
[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 [J].
董莉丽 .
林业科学, 2011, 47 (04) :95-100
[4]   退耕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郑子成 ;
王永东 ;
李廷轩 ;
杨玉梅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01) :119-127
[5]   土地利用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及保护的影响 [J].
罗友进 ;
魏朝富 ;
李渝 ;
任镇江 ;
廖和平 .
生态学报, 2011, 31 (01) :257-266
[6]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刘恩科 ;
赵秉强 ;
梅旭荣 ;
HWAT BingSo ;
李秀英 ;
李娟 .
生态学报, 2010, 30 (04) :1035-1041
[7]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及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J].
孔雨光 ;
张金池 ;
张东海 ;
王洪 ;
崔志华 ;
陶宝先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9 (02) :39-44
[8]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J].
毛艳玲 ;
杨玉盛 ;
刑世和 ;
陈光水 ;
崔纪超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4) :132-137
[9]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J].
谢锦升 ;
杨玉盛 ;
陈光水 ;
朱锦懋 ;
曾宏达 ;
杨智杰 .
生态学报, 2008, (02) :702-709
[10]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安韶山 ;
张玄 ;
张扬 ;
郑粉莉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6) :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