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与反思

被引:1
作者
种政
郭华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结果犯;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体应当包括具有存贷资格的金融机构。作为结果犯,其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结果是扰乱破坏金融秩序,具体而言,是对商业银行合法进行存贷款业务准入制度的破坏。对"公众"一词的理解应为不特定多数人,还应区分吸收亲友、熟人和外部陌生人的存款是否在同一个犯意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主观方面中应包括间接融资的非法目的。犯罪形态下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性质迥异,侵犯客体和社会危害性程度均不同,现有司法解释将二者混淆,导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适用的过度扩张。直接融资行为应由证券法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进行规制。适度的直接融资是对正规金融有益且必要的补充,刑法过度干涉有违刑法的歉抑性,还会降低公众的风险意识。因此在适用刑法时,要严格区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应对融资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并通过把握直接融资中存在的欺诈行为来限制刑法适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02 / 10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公众”的界定标准 [J].
贺卫 ;
王鲁峰 .
法学, 2013, (11) :156-160
[3]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扩张与限缩 [J].
刘伟 .
政治与法律, 2012, (11) :40-49
[4]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三个问题 [J].
肖中华 ;
徐藩 .
中国检察官, 2012, (05) :34-36
[5]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疑难问题研究 [J].
谢望原 ;
张开骏 .
中国检察官, 2012, (05) :77-77
[6]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 [J].
郭莲 .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1, 27 (04) :84-88+99
[7]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认定研究 [J].
肖晚祥 .
东方法学, 2010, (05) :42-52
[8]   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几个问题 [J].
李希慧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1, (04) :35-39
[9]   非法吸收存款罪探析 [J].
屈学武 .
现代法学, 1996, (05) :54-58
[10]  
刑法学.[M].张明楷; 著.法律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