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共犯独立性与共犯从属性之争——刑法第29条第2款的再解释

被引:12
作者
江溯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法第29条第2款; 共犯独立性; 共犯从属性; 单一正犯体系;
D O I
10.19563/j.cnki.sdfx.2014.02.003
中图分类号
D924.11 [犯罪];
学科分类号
0306 ; 030605 ;
摘要
对于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解释,学界存在基于共犯独立性说、基于共犯从属性说以及基于单一正犯体系三种路径。我国刑法采取的是一种规范的、功能的单一正犯体系,根据这一体系的理论,应当将刑法第29条第2款解释为"被教唆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没有得逞"。从这个意义上说,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只是一个注意规定,即在没有这一规定的情况下,事实上也可以直接适用刑法关于犯罪的预备和未遂的规定对教唆预备和教唆未遂进行处罚。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共犯与正犯关系论 [J].
钱叶六 .
中外法学, 2013, 25 (04) :766-785
[2]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J].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2011, 33 (01) :139-149
[3]   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两种涵义 [J].
何庆仁 .
法学研究, 2004, (05) :45-57
[4]   论教唆犯的未遂──兼议新刑法第29条第2款 [J].
赵秉志 ;
魏东 .
法学家, 1999, (03) :28-39
[5]   论教唆犯 [J].
马克昌 .
法律学习与研究, 1987, (05) :15-20+28
[6]   试论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J].
余淦才 .
安徽大学学报, 1983, (02) :62-66+61
[7]   试论教唆犯的二重性 [J].
伍柳村 .
法学研究, 1982, (01) :17-18
[8]  
教义刑法学.[M].陈兴良;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  
犯罪参与体系研究.[M].江溯; 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