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被引:47
作者
刘明祥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教唆犯; 被教唆; 犯罪; 解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我国刑法采取的是单一正犯体系,教唆犯从属性说无存在的法律基础,用此说来解释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中的"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不具有合理性。应当将其解释为被教唆的人没有按教唆犯的意思实施犯罪,具体包括四种情形:(1)教唆犯已实施教唆行为但教唆信息(或内容)还未传达到被教唆的人;(2)被教唆的人拒绝教唆犯的教唆;(3)被教唆的人接受教唆,但还未为犯罪做准备;(4)被教唆的人接受教唆,但后来改变犯意或者因误解教唆犯的意思实施了其他犯罪,并且所犯之罪不能包容被教唆的罪。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4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2]  
论教唆犯的性质.[J].张明楷;.刑事法评论.2007, 02
[4]   “教唆未遂”诠释新解——关于体系性解释和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 [J].
肖本山 .
法学评论, 2007, (05) :120-126
[5]   刑法共犯规定对共犯从属性说的贯彻 [J].
杨金彪 .
法学论坛, 2006, (04) :69-77
[6]   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两种涵义 [J].
何庆仁 .
法学研究, 2004, (05) :45-57
[7]   试论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J].
余淦才 .
安徽大学学报, 1983, (02) :62-66+61
[8]   试论教唆犯的二重性 [J].
伍柳村 .
法学研究, 1982, (01) :17-18
[9]  
刑事法评论.[M].陈兴良;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  
刑法讲义总论.[M].(日) 大谷实;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