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李太魁 [1 ]
马政华 [1 ]
寇长林 [1 ]
张香凝 [1 ]
吕金岭 [1 ]
郭战玲 [1 ]
王洪斌 [2 ]
机构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2] 河南省西平县土肥利用管理站
关键词
砂姜黑土; 耕作方式; 容重; 含水量; 硝态氮;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提升砂姜黑土农田地力及作物产量,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旋耕(15 cm)和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越冬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了10~4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在小麦苗期,3种耕作方式对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规律不明显(P>0.05),但在小麦越冬期、拔节期、成熟期,深耕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P<0.05)。在小麦成熟期,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为免耕>旋耕>深耕。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使籽粒产量增加9.79%。综合研究区的土壤性质、作物生长、自然环境等因素,小麦季30 cm深耕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可作为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illage effects on nitrate leaching from cracked clay soils.[J].A.M Matthews;A.C Armstrong;P.B Leeds-Harrison;G.L Harris;J.A Catt.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0, 3
[2]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鲁如坤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3]  
中国土壤.[M].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   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 [J].
谢迎新 ;
靳海洋 ;
孟庆阳 ;
王永华 ;
王晨阳 ;
贺德先 ;
郭天财 .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 (10) :167-173
[5]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吕巨智 ;
程伟东 ;
钟昌松 ;
范继征 ;
石达金 ;
刘永红 ;
闫飞燕 .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30) :38-43
[6]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J].
郑成岩 ;
于振文 ;
王东 ;
张永丽 ;
石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06) :1303-1311
[7]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 [J].
梁金凤 ;
齐庆振 ;
贾小红 ;
宫少俊 ;
黄元仿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4) :945-950
[8]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吕美蓉 ;
李增嘉 ;
张涛 ;
宁堂原 ;
赵建波 ;
李洪杰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1) :41-46
[9]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耕层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影响 [J].
罗珠珠 ;
黄高宝 ;
张仁陟 ;
蔡立群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5) :1085-1092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杂草发生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J].
樊翠芹 ;
王贵启 ;
李秉华 ;
许贤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0) :20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