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郑成岩 [1 ,2 ]
于振文 [1 ]
王东 [1 ]
张永丽 [1 ]
石玉 [1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 氮素积累与转运; 土壤硝态氮含量; 子粒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条旋耕(SR)、深松+条旋耕(SRS)、深松+旋耕(RS)、旋耕(R)和翻耕(P)5个耕作方式处理,研究了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小麦开花至成熟期20—140 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低;拔节期之后的小麦氮素吸收强度、开花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氮素向子粒中的分配比例及开花期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素向子粒中的转运量均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氮素向子粒中的分配量高于翻耕,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2)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0—80 cm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翻耕处理,翻耕低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高;深松+旋耕在120—16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在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深松+旋耕和深松+条旋耕的子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且两者无显著差异,翻耕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上述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深松+条旋耕为最佳耕作方式,可供生产中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303 / 131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燕麦氮吸收利用特性与适宜施氮量的定位研究 [J].
肖相芬 ;
周川姣 ;
周顺利 ;
胡跃高 ;
任长忠 ;
郭来春 ;
王春龙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22) :4618-4626
[2]   黄土高原氮磷肥水平对旱作冬小麦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J].
王兵 ;
刘文兆 ;
党廷辉 ;
高长青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8) :101-107
[3]   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郑成岩 ;
崔世明 ;
王东 ;
于振文 ;
张永丽 ;
石玉 .
作物学报, 2011, 37 (08) :1432-1440
[4]   耕作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J].
褚鹏飞 ;
于振文 ;
王东 ;
张永丽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19) :3954-3964
[5]   旱作麦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和增产增收效应 [J].
毛红玲 ;
李军 ;
贾志宽 ;
王蕾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8) :44-51
[6]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吕美蓉 ;
李增嘉 ;
张涛 ;
宁堂原 ;
赵建波 ;
李洪杰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1) :41-46
[7]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J].
黄明 ;
吴金芝 ;
李友军 ;
姚宇卿 ;
张灿军 ;
蔡典雄 ;
金轲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1) :50-54
[8]   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J].
张永丽 ;
于振文 .
作物学报, 2008, (05) :870-878
[9]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10]   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 [J].
何进 ;
李洪文 ;
高焕文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0) :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