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32
作者
郑成岩
崔世明
王东
于振文
张永丽
石玉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7—2010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产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的农田耗水量和0~200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的小麦株间蒸发量低于深松+旋耕和翻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及分配比例和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翻耕处理,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3个生长季均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409.01kg hm-2、9613.86kg hm-2和9698.42kg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低于上述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在2007—2008生长季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在2008—2010生长季最高,分别为21.39kg hm-2mm-1和22.09kg hm-2mm-1,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翻耕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432 / 144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吕美蓉 ;
李增嘉 ;
张涛 ;
宁堂原 ;
赵建波 ;
李洪杰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1) :41-46
[2]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应用生态学报. 2009(06)
[3]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吴金芝 ;
黄明 ;
李友军 ;
陈明灿 ;
姚宇卿 ;
郭大勇 ;
黄海霞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8, (05) :17-21
[4]   高产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J].
郑成岩 ;
于振文 ;
马兴华 ;
王西芝 ;
白洪立 .
作物学报, 2008, (08) :1450-1458
[5]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6]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李友军 ;
吴金芝 ;
黄明 ;
姚宇卿 ;
张灿军 ;
蔡典雄 ;
金轲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2) :44-48
[7]   免耕覆盖对春小麦灌浆期干物质积累特性及最终产量的影响 [J].
陈乐梅 ;
马林 ;
刘建喜 ;
石书兵 ;
郭飞 ;
库再拉 ;
蔺胜权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6) :21-24
[8]  
Potential Effect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A Review of Global Long-Term Studies[J]. W.B.HOOGMOED,O.OENEMA,U.D.PERDOK.Pedosphere. 2006(05)
[9]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J].
江晓东 ;
李增嘉 ;
侯连涛 ;
王芸 ;
王雪 ;
颜红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7) :20-24
[10]   覆盖免耕夏玉米耗水特性的研究 [J].
张海林 ;
陈阜 ;
秦耀东 ;
朱文珊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2)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