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

被引:47
作者
谢迎新
靳海洋
孟庆阳
王永华
王晨阳
贺德先
郭天财
机构
[1]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氮; 耕作方式; 砂姜黑土; 冬小麦;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明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进一步挖掘砂姜黑土生产潜力,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周麦27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免耕、旋耕(15 cm)、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无机氮含量以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苗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处理间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在小麦苗期、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规律不明显,但深耕处理明显增加>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2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均为深耕>旋耕>免耕。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最终促使籽粒产量增加16.33%。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小麦季30 cm深耕处理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可作为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赵亚丽 ;
薛志伟 ;
郭海斌 ;
穆心愿 ;
李潮海 .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 (17) :3359-3371
[2]   耕作方式对冀西北栗钙土土壤物理性状及莜麦生长的影响 [J].
王岩 ;
刘玉华 ;
张立峰 ;
窦铁岭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04) :109-117
[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孔晓民 ;
韩成卫 ;
曾苏明 ;
吴秋平 ;
刘丽 .
玉米科学, 2014, (01) :108-113
[4]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姬强;孙汉印;Taraqqi AK;王旭东;.应用生态学报.2014, 04
[5]   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刘淑梅 ;
曲晓燕 ;
张洪生 ;
姜雯 .
华北农学报, 2013, 28 (06) :226-232
[6]   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 [J].
魏燕华 ;
赵鑫 ;
翟云龙 ;
张二朋 ;
陈阜 ;
张海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7) :87-95
[7]   旱地秸秆还田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
刘义国 ;
林琪 ;
房清龙 .
华北农学报, 2013, 28 (04) :110-114
[8]   耕作方式对华北两熟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J].
孔凡磊 ;
袁继超 ;
张海林 ;
陈阜 .
作物学报, 2013, 39 (09) :1612-1618
[9]   小麦-玉米轮作区耕作及培肥方式对麦田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J].
邵云 ;
王小洁 ;
张紧紧 ;
胡永娟 ;
冯荣成 ;
姚利娇 ;
赵院利 ;
李春喜 .
华北农学报, 2013, 28 (03) :152-158
[10]   科学耕作与留茬改良小麦-玉米两熟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增产效果 [J].
赵红香 ;
迟淑筠 ;
宁堂原 ;
田慎重 ;
王丙文 ;
李增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09) :1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