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21
作者
刘淑梅 [1 ]
曲晓燕 [2 ]
张洪生 [1 ]
姜雯 [1 ]
机构
[1]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省旱作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
[2] 烟台市莱山区农业站
关键词
深松; 深耕; 容重; 土壤含水量; 温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03 ; 090301 ;
摘要
将冬小麦、夏玉米作为整体,研究耕作定位试验(10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耕作试验(第2年)结果表明:与玉米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量受耕作方式影响更显著,其中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耕作处理为A2B2R(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20~40 cm、40~60 cm均为A1B2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最高。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土层温度均值(上午8时)为A3B2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A1B1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最高,比对照(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不还田)增加0.4~0.6℃。处理A1B2R、A2B2R和A4B2R(小麦季深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表层0~20cm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小麦季深松和深耕(A3B2R、A4B2R)和小麦、玉米两季均深耕或深松(A3B3R、A4B4R)显著降低深层(40~60 cm)土壤容重,尤其是小麦、玉米两季均深耕或深松。因此小麦、玉米两季均免耕能显著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增加表层含水量;而深耕、深松耕作方式主要影响深耕层土壤容重,其中小麦季、玉米季两季均深松或深耕效果好于小麦单季深松或深耕。
引用
收藏
页码:226 / 2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李永平 ;
王孟本 ;
史向远 ;
周静 ;
张晓晨 .
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 (07) :723-727
[2]   土壤容重对高产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及调控研究 [J].
郑存德 ;
依艳丽 ;
张大庚 ;
徐龙超 .
华北农学报, 2012, (03) :142-149
[3]   耕作措施对华北夏玉米田土壤温度和酶活性的影响 [J].
王福军 ;
张明园 ;
张海林 ;
陈阜 .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05) :848-852
[4]   不同覆盖方式对辽西旱地玉米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 [J].
李开宇 ;
李亚男 ;
文凤 ;
孙占祥 .
辽宁农业科学, 2011, (05) :7-11
[5]   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玉米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J].
慕平 ;
张恩和 ;
王汉宁 ;
方永丰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05) :81-85
[6]   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孔凡磊 ;
陈阜 ;
张海林 ;
黄光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8) :150-155
[7]   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J].
李升东 ;
王法宏 ;
司纪升 ;
孔令安 ;
刘建军 ;
冯波 ;
张宾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5) :1961-1964
[8]   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赵洪利 ;
李军 ;
贾志宽 ;
王学春 ;
王蕾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03) :17-21
[9]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雷金银 ;
吴发启 ;
王健 ;
郭建华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10) :40-45
[10]   玉米留高茬少、免耕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J].
刘武仁 ;
郑金玉 ;
罗洋 ;
郑洪兵 ;
李伟堂 .
玉米科学, 2008, (04) :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