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小黑麦品种产量构成性状的基因效应和配合力分析

被引:11
作者
王瑞清 [1 ]
曹连莆 [1 ]
闫志顺 [2 ]
李诚 [1 ]
邵红雨 [1 ]
李春艳 [1 ]
机构
[1]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五团
关键词
小黑麦; 基因效应; 配合力; 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4 [小黑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给小黑麦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采用加性-显性模型对6个小黑麦亲本的单株产量、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下节间长和穗长7个产量构成性状的基因效应、遗传组成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千粒重的遗传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株高由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而单株产量、每穗粒数和穗下节间长除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外,还可能受上位性效应和环境效应控制。除新小黑麦4号外,其它亲本的大部分性状的显性效应预测值达到了负的极显著水平,预示着这些亲本杂种后代的产量性状将有明显的自交衰退现象。新小黑麦3号、新小黑麦4号的千粒重、株高和穗下节间长的加性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也较高,因此这两个品种宜作为改良产量构成性状的骨干亲本。新小黑麦5号×H03-7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在所有性状上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可作为改善产量构成性状的杂交组合。
引用
收藏
页码:428 / 43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六倍体小黑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研究 [J].
张彩霞 ;
柴守诚 ;
郑炜君 .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05) :898-902
[2]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J].
姚金保 ;
王书文 ;
姚国才 ;
杨学明 .
上海农业学报, 2004, (01) :45-48
[3]   小黑麦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及利用前景 [J].
孙敏 ;
郭媛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200-203
[4]   高产小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J].
蒲定福 ;
周强 ;
庞启华 .
西北农业学报, 2001, (01) :88-91
[5]   饲用小黑麦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J].
张玉清 ;
金晓梅 ;
张庆祥 ;
李晓渤 ;
程丽萍 ;
王齐 .
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7, (07) :23-24
[6]   广义遗传模型与数量遗传分析新方法 [J].
朱军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6) :551-559
[7]   作物杂种后代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的预测方法 [J].
朱军 .
生物数学学报, 1993, (01) :32-44
[8]  
中国小黑麦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M].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孙元枢主编, 2002
[9]  
作物数量遗传[M]. 农业出版社 , 刘来福 编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