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后续施肥措施改变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11
作者:
张艺
尹力初
戴齐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红壤性水稻土;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13 C;
施肥改变;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6.06.046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利用一个长达30年且已进行适当变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采用物理方法对团聚体有机碳进行分组,并运用δ13 C自然丰度方法,研究长期施用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化肥及当其施肥措施改变(化改常、常改高、高改化、常改化)3年后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其分布比例的变化规律,以期为调控稻田土壤肥力及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库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30年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总有机碳、粗游离态颗粒有机碳(cfPOC)、细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fPOC)、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mMOC)的含量,其中以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变幅最大,达67.5%150.0%,对施肥最敏感,能较好地反映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在后续施肥过程中,增加有机肥施入量(化改常、常改高)团聚体总有机碳、粗游离态颗粒有机碳(cfPOC)、细游离态颗粒有机碳(ffPOC)、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mMOC)含量将分别显著提高5.2%15.5%,2.8%40.2%,18.9%43.9%,2.8%17.6%,5.1%8.2%;而减少有机肥施入量(高改化、常改化)则与之相反,分别降低15.8%20.9%,12.6%26.9%,24.6%48.4%,19.9%23.9%,4.9%21.9%。在所有施肥处理条件下闭蓄态颗粒有机碳(oPOC)分布比例最低,为11.3%13.4%;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mMOC)分布比例最高,为50.4%59.0%,是红壤性水稻土固存有机碳的主要形式。外源新碳施入量越多,大团聚体及其各有机碳组分的新碳含量越高,且45.6%50.1%进入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组分,34.1%42.3%进入游离态颗粒有机碳组分,11.8%18.0%进入闭蓄态颗粒有机碳组分。因此,在我国南方红壤性稻作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继续或加大施用有机肥,从而进一步维持或提升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库。
引用
收藏
页码:278 / 283+324
+324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