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东段新构造变形特征——以川西为例

被引:14
作者
李本亮 [1 ,2 ]
雷永良 [1 ,2 ]
陈竹新 [1 ,2 ]
贾东 [3 ]
张朝军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川西前陆冲断带; 陆内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介于扬子板块与青藏高原之间的川西前陆冲断带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构造作用的重要场所。本文分别选取川西南段、川西北段和川北西段米仓山前的区域构造地质剖面来研究沉积地层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发生的构造变形特征。通过前陆冲断构造变形带的宽度、水平缩短量,山体隆升、盆地沉降,新构造对早期古构造的叠加与改造关系的研究,揭示出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内,造山带与盆地边缘的冲断构造变形从造山带向克拉通盆地内扩展的同时受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碰撞及其远程效应的空间位置限制,靠近青藏高原的川西南段到远离它的川北西段,新构造变形强度、新构造变形范围、盆山耦合程度具有依次降低等特征。这种受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控制的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资环效应,特别是对油气资源的聚集与分布有重要的影响,控制了川西南段晚期次生气藏发育,川西北段和川北西段的早期原生气藏的发育。
引用
收藏
页码:636 / 64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Geolog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Tibetan Orogen.[J].An Yin;T. Mark Harrison.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2000,
[2]  
Rejuvenation of the Kuqa Foreland Basin; Northern Flank of the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J].Lu Huafu;David Howell;Jia Dong;Cai Dongsheng;Wu Shimin;Chen Chuming;Zenon Valin;Shi Yangshen.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1994, 12
[3]   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其意义 [J].
沈中延 ;
肖安成 ;
王亮 ;
郭璟 ;
魏国齐 ;
张林 .
岩石学报, 2010, 26 (04) :1313-1321
[4]   上扬子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特征附视频 [J].
雷永良 ;
贾承造 ;
李本亮 ;
陈竹新 ;
石昕 .
地质科学, 2009, (03) :877-888
[5]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同震滑动断层泥的发现及构造意义 [J].
付碧宏 ;
王萍 ;
孔屏 ;
郑国东 ;
王刚 ;
时丕龙 .
岩石学报, 2008, 24 (10) :2237-2243
[6]   中国环青藏高原新生代巨型盆山体系构造特征与含油气前景 [J].
贾承造 ;
杨树锋 ;
魏国齐 ;
王良书 ;
刘绍文 .
天然气工业, 2008, (08) :1-11+133
[7]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内前陆冲断构造变形的空间变化规律 [J].
李本亮 ;
贾承造 ;
庞雄奇 ;
管树巍 ;
杨庚 ;
石昕 ;
李传新 .
地质学报, 2007, (09) :1200-1207
[8]   中国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陆内变形特征与油气矿藏富集 [J].
贾承造 .
地学前缘, 2007, (04) :96-104
[9]   川西前陆盆地南段薄皮冲断构造之下隐伏裂谷盆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陈竹新 ;
贾东 ;
魏国齐 ;
李本亮 ;
曾庆 ;
杨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4) :460-466+474
[10]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幕式抬升作用的Ar-Ar热年代学证据 [J].
陈文 ;
张彦 ;
张岳桥 ;
金贵善 ;
王清利 .
岩石学报, 2006, (04) :867-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