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子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特征附视频

被引:11
作者
雷永良 [1 ]
贾承造 [2 ]
李本亮 [1 ]
陈竹新 [1 ]
石昕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上扬子; 新生代构造活动; 磷灰石裂变径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上扬子西部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统计为该区的新生代构造活动建立了宏观的图景,初步构建了区域上新生代构造活动和陆内变形的时空联系。揭示新生代构造活动在时间上存在大约61~43 Ma和大约24 Ma以来两个阶段的显著差异,约24 Ma是上扬子板块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显著增强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空间上大致以松潘—安县为界构成南、北分段。构造活动和区域抬升—剥露总体表现为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格局。南段是新生代活动的主控区,以强烈地构造抬升和构造改造为主,而北段总体上受制于白垩纪的抬升—剥露,新生代以来主要表现出剥蚀和弱构造改造的特征。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受制于青藏高原抬升作用向东扩展的影响。上扬子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油气的圈闭环境和成藏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877 / 88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内前陆冲断构造变形的空间变化规律 [J].
李本亮 ;
贾承造 ;
庞雄奇 ;
管树巍 ;
杨庚 ;
石昕 ;
李传新 .
地质学报, 2007, (09) :1200-1207
[2]   中国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陆内变形特征与油气矿藏富集 [J].
贾承造 .
地学前缘, 2007, (04) :96-104
[3]   中国中-西部4种新生代挤压盆地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期次附视频 [J].
赵孟军 ;
宋岩 ;
秦胜飞 ;
柳少波 ;
洪峰 ;
傅国友 ;
达江 .
地质科学, 2007, (02) :234-252
[4]  
Constraining the stepwise migratio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margin by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J]. LAI QingZhou1, 2?, DING Lin2, WANG HongWei1, YUE YaHui1 & CAI FuLong1 1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2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7(02)
[5]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J].
贾秋鹏 ;
贾东 ;
朱艾斓 ;
陈竹新 ;
胡潜伟 ;
罗良 ;
张元元 ;
李一泉 .
地质科学 , 2007, (01) :31-44
[6]   川东北地区热流史及成烃史研究 [J].
卢庆治 ;
郭彤楼 ;
胡圣标 .
新疆石油地质, 2006, (05) :549-551
[7]   中国南方现今地热特征 [J].
袁玉松 ;
马永生 ;
胡圣标 ;
郭彤楼 ;
付孝悦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4) :1118-1126
[8]   松潘阿坝地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J].
范明 ;
秦建中 ;
张渠 .
沉积学报, 2006, (03) :440-445
[9]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的剥蚀过程: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J]. 张毅,李勇,周荣军,A.L.Densmore,N.J.Richardson.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01)
[10]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 [J].
吴世祥 ;
汤良杰 ;
马永生 ;
郭彤楼 ;
黄仁春 ;
程胜辉 ;
李儒峰 ;
陈梅涛 .
地质学报, 2006, (03) :337-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