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中坡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分布特征和δ13C值组成

被引:20
作者
刘涛泽 [1 ,2 ]
刘丛强 [1 ]
张伟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北京研究生院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有机质; 坡地; 稳定碳同位素; 粒径组分;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8.05.057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典型坡地为研究对象,对坡地各个地形剖面土壤及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坡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向下坡方向逐渐降低,上坡位两个剖面土壤砂粒(50~2000μm)中有机碳含量占50%以上,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到侵蚀作用破坏;而下坡位两个剖面中有机碳主要储存在粉粒(2~50μm)和粘粒(<2μm)土壤中,属于高度腐殖化的稳定有机碳。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是评估SOC周转的一个良好指标,因粒径组成、剖面深度、植被和成土环境而不同。坡地各个土壤剖面中δ13C值的组成差异,较好地反映作物残体输入和土壤累积特征;输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由于分解程度不同而储存在不同粒径土壤中,因此各粒径中δ13C值对土层中有机质的储存和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031 / 203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贵州喀斯特地区棕色石灰土与黄壤有机质剖面分布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差异 [J].
朱书法 ;
刘丛强 ;
陶发祥 ;
王中良 ;
朴河春 .
土壤学报, 2007, (01) :169-173
[2]   植被恢复对旱区表土颗粒中有机碳和氮分布的影响 [J].
贾晓红 ;
李新荣 ;
陈应武 ;
李元寿 .
中国环境科学, 2006, (05) :560-564
[3]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含量研究 [J].
李阳兵 ;
杨霞 ;
宋晓利 ;
徐花 ;
汪杨梅 ;
王春致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2) :402-406
[4]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深度分布的剖面演化机制 [J].
陈庆强 ;
沈承德 ;
孙彦敏 ;
彭少麟 ;
易惟熙 ;
李志安 ;
姜漫涛 .
土壤学报, 2005, (01) :1-8
[5]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 [J].
王世杰 ;
李阳兵 ;
李瑞玲 .
第四纪研究, 2003, (06) :657-666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关系 [J].
王洪杰 ;
李宪文 ;
史学正 ;
于东升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2) :44-46+50
[7]   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 [J].
杨胜天 ;
朱启疆 .
地理学报, 2000, (04) :459-466
[8]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isotope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at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South China[J] . Qingqiang Chen,Chengde Shen,Yanmin Sun,Shaolin Peng,Weixi Yi,Zhi’an Li,Mantao Jiang.Plant and Soil . 2005 (1-2)
[9]  
The use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s for estimating soil organic matter turnover rates[J] . Martial Bernoux,Carlos C Cerri,Christopher Neill,Jener F.L de Moraes.Geoderma . 1998 (1)
[10]  
Carbon Isotope Discrimination and Photosynthesis[J] . G D Farquhar,J R Ehleringer,K T Hubick.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 19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