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物质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43
作者
何玉亭 [1 ]
王昌全 [1 ]
沈杰 [1 ]
李斌 [2 ]
李冰 [1 ]
陈林 [1 ,3 ]
潘兴兵 [1 ,4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烟草总公司四川省公司
[3] 四川省邛崃市农业和林业局
[4] 四川省烟草公司攀枝花市公司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红壤;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6 [土壤改良];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摘要
【目的】研究烟秆炭和桑条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为培育结构稳定的红壤团聚体提供优质改良材料。【方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添加1%、2%、4%、6%土壤质量的烟秆炭(Y1、Y2、Y4、Y6)和桑条炭(S1、S2、S4、S6),对照(CK)无添加,4个月后采用筛分法对土壤团聚体结构(<0.25、0.25—0.5、0.5—1、1—2、>2 mm团聚体粒级分布,平均重量直径(MWD),>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团聚体破坏率(PAD))进行分析,采用微生物稀释平板法测定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结果】施入生物质炭后,水稳性团聚体发生显著变化。Y4和S4处理下,0.5—1 mm团聚体较对照显著增加61.0%和43.6%;Y1和S2处理,0.25—0.5 mm团聚体较对照显著增加40.8%和27.1%,<0.25 mm的团聚体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9.2%和8.4%;Y2和S2处理的MWD表现一致,均较对照显著提高10%以上,Y1和S2处理R0.25较对照显著提高31.4%和28.7%,Y6和S6处理PAD显著降低22.0%和18.2%;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Y4和S4处理微生物群落最丰富;烟秆炭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R0.25)和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尤其与真菌(R2=0.89,P=0.030;R2=0.86,P=0.039)和放线菌(R2=0.87,P=0.035;R2=0.90,P=0.021)相关性更显著;PAD随真菌数量的增加而极显著降低(P<0.01),随放线菌和细菌数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结论】烟秆炭和桑条炭均能促进大团聚体(0.25—1 mm)的形成,提高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烟秆炭改良效果优于桑条炭,以2%—4%添加量为宜。
引用
收藏
页码:2333 / 234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21]  
Biochars improve aggregate stability, water retention, and pore‐space properties of clayey soil[J] . Fangfang Sun,Shenggao Lu.Z. Pflanzenern?hr. Bodenk. . 2014 (1)
[22]  
The effect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hyphal networks on soil aggregations of purple soil in southwest China[J] . Sili Peng,Tao Guo,Gangcai Liu.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2013
[23]   生物炭和有机肥处理对平邑甜茶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J].
陈伟 ;
周波 ;
束怀瑞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18) :3850-3856
[24]   稻草及其制备的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J].
尹云锋 ;
高人 ;
马红亮 ;
杨玉盛 ;
李淑香 ;
刘燕萍 .
土壤学报, 2013, 50 (05) :909-914
[25]   生物炭对花岗岩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总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J].
吴鹏豹 ;
解钰 ;
漆智平 ;
吴蔚东 .
草地学报, 2012, 20 (04) :643-649
[26]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J].
窦森 ;
李凯 ;
关松 .
土壤学报, 2011, 48 (02) :412-418
[27]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J].
李秀英 ;
赵秉强 ;
李絮花 ;
李燕婷 ;
孙瑞莲 ;
朱鲁生 ;
徐晶 ;
王丽霞 ;
李小平 ;
张夫道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8) :1591-1599
[28]   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 [J].
史奕 ;
陈欣 ;
沈善敏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495-1498
[29]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退化土壤的结构性与形成机制 [J].
宫阿都 ;
何毓蓉 .
山地学报, 2001, (03) :213-219
[30]   我国红壤的退化问题 [J].
赵其国 .
土壤, 1995, (06) :28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