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青藏高原云和降水多种雷达综合观测试验及云特征初步分析结果

被引:56
作者
刘黎平 [1 ]
郑佳锋 [1 ,2 ]
阮征 [1 ]
崔哲虎 [1 ]
胡志群 [1 ]
吴松华 [3 ]
戴光耀 [3 ]
吴亚昊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3] 中国海洋大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云特征; 云雷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2.25 [雷达探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加密外场试验可提供云降水物理过程新的数据。2014年7月1日—8月31日,第3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项目组在那曲开展了水汽、云和降水的综合观测,使用了中国最先进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Ku波段微降水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并配以微波辐射计、雨滴谱仪等设备,获取了高时空分辨率的云和降水宏微观垂直结构特征数据;利用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与新一代天气雷达配对,进行双多普勒雷达观测,获取青藏高原对流云三维风场和降水粒子相态的结构和演变数据。文中简单介绍了本次试验的情况,并利用这次观测的云雷达数据对那曲地区夏季云的云顶和云底高度、云厚、云量、云层数等特征的日变化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云的宏观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本次外场试验首次成功获取到了多种雷达的云观测数据。那曲地区夏季云主要集中在6 km(距地面高度,下同)以上和4 km以下;总云量、高云的云顶、云量和云厚等云的统计参数有明显的日变化,10时(北京时)为云发展最弱的时段,20时云发展最为旺盛;初生的积云和层云常常出现在3 km高度上,这一高度上常常存在明显的上升气流;深对流系统高度可达16.5 km,同时存在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对流中可能存在过冷水。这些数据和初步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高原云和降水机理、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研究及卫星反演结果的订正提供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635 / 64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毫米波云雷达功率谱密度数据的检验和在弱降水滴谱反演中的应用研究 [J].
刘黎平 ;
谢蕾 ;
崔哲虎 .
大气科学, 2014, 38 (02) :223-236
[2]   青藏高原复杂地形区雷达估测降水方法研究 [J].
庄薇 ;
刘黎平 ;
王改利 ;
崔哲虎 .
高原气象, 2013, 32 (05) :1224-1235
[3]   青藏高原东南部云状况与地表能量收支结构 [J].
蔡雯悦 ;
徐祥德 ;
孙绩华 .
气象学报, 2012, 70 (04) :837-846
[4]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J].
李典 ;
白爱娟 ;
黄盛军 .
高原气象 , 2012, (02) :304-311
[5]   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亚洲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云的季节变化特征 [J].
汪会 ;
罗亚丽 ;
张人禾 .
大气科学, 2011, 35 (06) :1117-1131
[6]   青藏高原雷暴弱降水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J].
戴进 ;
余兴 ;
刘贵华 ;
徐小红 ;
岳治国 ;
孙伟 ;
杨馥祯 .
高原气象, 2011, 30 (02) :288-298
[7]   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雨季水汽输送特征 [J].
李生辰 ;
李栋梁 ;
赵平 ;
张国庆 .
气象学报, 2009, 67 (04) :591-598
[8]   青藏高原东北侧雹云单体最大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演变特征及其在降雹定时判断中的应用 [J].
刘治国 ;
俞小鼎 ;
陶健红 ;
杨建才 ;
梁海河 ;
王勇 .
气象学报, 2008, (04) :609-620
[9]   TRMM卫星探测青藏高原谷地的降水云结构个例分析 [J].
傅云飞 ;
李宏图 ;
自勇 .
高原气象, 2007, (01) :9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