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被引:137
作者
于翠玲
林承焰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 油气成藏; 储层地质建模; 实验模拟;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7.04.004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由早期的分类及储集空间刻画,向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成藏及剩余油的影响扩展;②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由常见的河流、三角洲和滩坝等,向古潜山、礁灰岩、砂砾岩体等更加复杂与隐蔽的储集体延伸;③研究方法与技术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渡,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随着油气田勘探形势的日益严峻,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及其受成岩、构造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将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新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8+22+111 +2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番禺30-1砂岩强水驱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J].
胡光义 ;
于会娟 ;
刘静 ;
于兴河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4) :34-35+51+107
[2]   核磁共振全直径岩心分析仪磁体的研制 [J].
焦玮玮 ;
孙威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382-387
[3]   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模拟实验研究 [J].
熊伟 ;
石志良 ;
高树生 ;
常学军 ;
刘莉 .
石油学报, 2005, (02) :88-91
[4]   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J].
黄书先 ;
张超谟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4) :124-125+222
[5]   胜坨油田坨21断块沙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J].
高树新 ;
杨少春 ;
胡红波 ;
郭勇军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4, (05) :10-13+81
[6]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在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J].
岳大力 ;
林承焰 ;
吴胜和 ;
侯连华 .
石油学报, 2004, (05) :75-79
[7]   平面非均质边水驱油藏来水方向诊断和调整 [J].
常学军 ;
郝建明 ;
郑家朋 ;
熊伟 ;
高树生 .
石油学报, 2004, (04) :58-61+66
[8]   熵权非均质综合指数算法及其应用 [J].
杨少春 ;
杨兆林 ;
胡红波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18-21+138
[9]   胜坨油田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J].
徐守余 ;
刘太勋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22-25+138
[10]   濮城油田沙三中层序格架内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李中超 ;
毛立华 ;
曾大乾 ;
尹艳树 .
石油学报, 2003, (05) :74-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