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24
作者
冯明石 [1 ,2 ]
刘家铎 [1 ,2 ]
孟万斌 [1 ,2 ]
王峻 [1 ,2 ]
张翔 [2 ]
冯艳红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运用铸体薄片镜下观察、物性分析、扫描电镜及X-衍射等分析手段,对四川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的储层特征、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平均孔隙度为5.83%,平均渗透率为0.283×10-3μm2,为低孔-低渗型储层;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是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损失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是对储层发育贡献最大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早期绿泥石环边胶结作用有利于保护剩余原生粒间孔隙。
引用
收藏
页码:713 / 7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绿泥石环边胶结物对致密砂岩孔隙的保存机制——以川中-川南过渡带包界地区须家河组储层为例 [J].
刘金库 ;
彭军 ;
刘建军 ;
汪彦 ;
刘建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1) :53-58
[2]   川西DY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效果分析 [J].
谯述蓉 ;
张虹 ;
赵爽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6) :774-780
[3]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体分布预测 [J].
郑荣才 ;
叶泰然 ;
翟文亮 ;
戴朝成 ;
高红灿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03) :405-411+417
[4]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须家河组储层裂缝特征及分布评价 [J].
周文 ;
戴建文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1) :20-25
[5]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砂岩优质储层成因探讨 [J].
蒋裕强 ;
郭贵安 ;
陈辉 ;
陶艳忠 ;
刘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1) :18-21+104
[6]   碎屑岩骨架颗粒溶解的热力学模型及地质意义 [J].
张萌 ;
黄思静 ;
冯明石 ;
王琦 ;
黄裕雄 ;
董少峰 ;
彭美丽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6, (04) :21-25
[7]  
川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成岩作用对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J]. 孙红杰,刘树根,朱平,张长俊,雍自权,罗玉宏,龚昌明.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03)
[8]  
川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成岩作用对孔隙发育的控制作用[J]. 孙红杰,刘树根,朱平,张长俊,雍自权,罗玉宏,龚昌明.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 (03)
[9]   川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J].
邵彦蕊 ;
胡明毅 ;
胡忠贵 ;
刘满仓 .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6, (05) :13-16+9
[10]   川西前陆盆地南部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J].
张莉 ;
柳广弟 ;
谢增业 ;
高嘉玉 ;
单秀琴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6) :8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