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86
作者
彭逸生
周炎武
陈桂珠
机构
[1]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州
关键词
红树林; 恢复; 进展; 建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隐蔽潮间带的独特植物群落,在过去几十年内因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而遭到严重破坏,质量下降,面积萎缩。近年来,尽管世界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红树林的恢复,然而由于缺乏造林技术资料、造林成活率低下、经营管理粗放,加上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红树林面积增长缓慢;造林成活率低依然是制约红树林湿地恢复的主要因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湿地恢复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即(1)宜林地选择,包括温度、底质、水文的环境条件研究;(2)树种选择与引种,包括乡土树种的选用和外来树种的引种状况;(3)栽培技术的应用,包括造林栽培技术与育苗技术,造林成本的比较;(4)植后管护及监测,包括幼林巡护、病虫害防治、生态监测,结合野外调查的结果,综述了红树林恢复的一些基本原理与应用实例。根据我国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现状,提出今后红树林恢复研究的重点为:开展"退塘还林"工程,监测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深入探讨红树林的化感作用,营造红树林混交林,实现红树林的生态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786 / 79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70 条
[51]   海桑育苗技术及其幼苗生长规律的研究 [J].
廖宝文 ;
郑德璋 ;
郑松发 ;
李云郑 ;
馨仁 ;
黄仲琪 .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03) :73-79
[52]   红树林生长带与潮汐水位关系的研究 [J].
张乔民 ;
于红兵 ;
陈欣树 ;
郑德璋 .
生态学报, 1997, (03) :258-265
[53]   我国华南沿海红树林造林现状及其展望 [J].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李云 .
防护林科技, 1996, (04) :30-34
[54]   红树植物秋茄造林技术的研究 [J].
廖宝文 ;
郑德璋 ;
郑松发 ;
李云 ;
陈相如 ;
陈正桃 .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06) :29-35
[55]   含闭合链的多刚体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J].
章定国,李德昌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4, (01) :7-11
[56]   Rooting and vegetative propagation in Laguncularia racemosa [J].
Elster, C ;
Perdomo, L .
AQUATIC BOTANY, 1999, 63 (02) :83-93
[57]  
Riley encased methodology: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mangrove habitat creation and restoration[J] . Robert W. Riley,Chandra P. Salgado Kent.Mangroves and Salt Marshes . 1999 (4)
[58]  
Insect herbivory on mangrove leaves in Guadeloupe: effects on biomass and mineral content[J] . E. Saur,D. Imbert,J. Etienne,D. Mian.Hydrobiologia . 1999 (0)
[59]  
Effect of barnacles on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temperate mangrove seedlings[J] .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 1999
[60]  
Protocol for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Excoecaria agallocha L., a medicinally important mangrove species[J] . C. Srinivasa Rao,P. Eganathan,A. Anand,P. Balakrishna,T. P. Reddy.Plant Cell Reports . 1998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