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落的历史变迁及其当下命运

被引:19
作者
李飞 [1 ,2 ]
杜云素 [2 ]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2] 长江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村落; 共同体; 国家; 市场; 转型;
D O I
10.13240/j.cnki.caujsse.20150126.010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村落因满足农户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在家户制传统下,中国传统村落的自主性相对较低,但实质仍是共同体,形成了"国家—士绅—村落"三者互构的治理模式。自晚清现代性转型以来,村落先后经受了国家和市场力量的冲击,但并未解体,这从经验层面说明了村落共同体的功能不可替代。由此,虽然当前国家和市场对农民的影响日趋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村落的终结,而是实现转型,从传统封闭自律的生产生活共同体走向现代开放自为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规避市场对村落的僭越,国家理应承担保护责任,但村落的未来仍取决于农民的主体实践。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21]   中国人的“权利”概念(上)——从孟子到毛泽东延至现在 [J].
裴宜理 ;
余锎 .
国外理论动态, 2008, (02) :51-57
[22]   农村社会的崩解? 当代台湾农村新发展的启示 [J].
黄应贵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2) :3-10
[23]   中世纪欧洲村庄的自治 [J].
赵文洪 .
世界历史, 2007, (03) :85-98+160
[24]   江南的聚落、社区与农民共同关系 [J].
滨岛敦俊 .
社会, 2007, (03) :189-205
[25]   晚清华北乡村:历史与规模 [J].
王庆成 .
历史研究, 2007, (02) :78-87+191
[26]   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立足于唐以前的考察 [J].
刘再聪 .
史学月刊, 2006, (12) :5-12
[27]   汉唐村落形态略论 [J].
马新 ;
齐涛 .
中国史研究, 2006, (02) :85-100
[28]   村落终结的社会逻辑——羊城村的故事 [J].
李培林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4, (01) :1-10
[29]   无主体熟人社会 [J].
吴重庆 .
开放时代, 2002, (01) :121-122
[30]   中世纪中西方社会经济结构之比较 [J].
杨师群 .
学术月刊, 2000, (09)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