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时代教育“无思”症候及突围路径

被引:6
作者
孙振东 [1 ]
李仲宇 [1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2] 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
新技术时代; 面向“思”的教育; 计算性思维; 海德格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长期以来对峙且共存。时至今天,这种局面依然存在。一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且新技术赋能教育的呼声日隆,另一方面新技术赋能教育引发的诸多“无思”症候又令人们担忧技术不是在赋能教育而是在败坏教育。海德格尔提出的面向“思”的教育主张为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在海德格尔看来,新技术时代的真正危险不是对人不利的技术后果,而是计算性思维逐渐上升为时代的主导性思维。受计算性思维的影响,教育活动也呈现出目的选择最大化、治理痕迹化以及手段方式替代化的“无思”症候,并由此导致了教育的扭曲与异化、教育的浅薄化以及将受教育者沦为持存物。现代技术展现的等级性与强制性是“无思”境况形成的根本缘由。克服教育与时代的“无思”,需要实施面向“思”的教育变革,包括教育方式由教化式转向存在式、历史教育由“知识习得”转向“思想生成”,以及技能教育从“善假于物”到“回归身体”。唯此,才能培育“思”所需要的敏锐与镇静,帮助学生生成对技术世界的泰然任之姿态与能力,使他们能够免于技术的危害而栖居于技术世界之中。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2]   从“代理”到“替代”的技术与正在“过时”的人类? [J].
李河 .
中国社会科学, 2020, (10) :116-140+207
[3]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J].
郑勤华 ;
秦婷 ;
沈强 ;
桂毅 ;
周晓红 ;
赵京波 ;
王祎 ;
曹一鸣 .
中国电化教育, 2020, (05) :34-43
[4]   表现的学校与教育的危机 [J].
高德胜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7 (06) :16-26
[5]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教育及其理论困境 [J].
黄漫 ;
刘同舫 .
教育研究, 2016, 37 (12) :12-21
[6]   我们仍然需要面向思的教育——海德格尔论技术时代的教育 [J].
马克莱索 ;
蒋开君 .
教育学报, 2011, 7 (01) :3-14+31
[7]  
康德论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康, 2017
[8]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N.凯瑟琳·海勒, 2017
[9]  
未来简史[M]. 中信出版社 , 尤瓦尔·赫拉利, 2017
[10]  
庄子[M]. 岳麓书社 , 庄周,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