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叶桉林下5种木本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8
作者
朱小林 [1 ,2 ]
梁辰飞 [1 ,2 ]
蔡锡安 [1 ]
傅声雷 [1 ]
周丽霞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尾叶桉; 林下木本植物;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04.011
中图分类号
S714.3 [森林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开展人工林下主要木本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增加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林地肥力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在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年生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下,选择自然生长的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山鸡椒(Litsea cubeba)、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秤星树(Ilex asprella)和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5种木本植物,通过切根处理排除其他植物根系的作用,并利用常规分析和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这5种植物根际土壤的理化特征、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同时采用丰富度指数(Richness,SR)、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H′)和均匀度指数(Evenness,J)评估了5种木本植物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切根处理和原状(不切根处理)不论在旱季和雨季,5种木本植物根际周围的土壤p H值、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均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也没有显著差异。(2)虽然不同植物种类间部分微生物结构组成存在差异,但通过PCA分析以及对比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发现,原状和切根处理在5种木本植物之间的微生物结构组成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在桉树人工林中,5种林下木本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对乔木树种和土壤本身要小,今后在这5种木本植物中选择桉树林下种植物种时,可以主要从地上生物量和经济价值的角度综合考虑。
引用
收藏
页码:617 / 6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四川柏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分结构的关系 [J].
金艳强 ;
包维楷 .
生态学报, 2014, 34 (20) :5849-5859
[2]   “近自然林业”在桉树人工林经营中的应用 [J].
韦东艳 ;
杜阿朋 ;
谢耀坚 ;
贺亮亮 ;
张沛健 .
桉树科技, 2010, 27 (02) :48-54
[3]   两种热带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J].
吴艺雪 ;
杨效东 ;
余广彬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2) :658-663
[4]   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J].
于福科 ;
黄新会 ;
王克勤 ;
段昌群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02) :393-398
[5]   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进展 [J].
王国兵 ;
阮宏华 ;
唐燕飞 ;
何容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6 (01) :100-104
[6]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J].
温仲明 ;
焦峰 ;
刘宝元 ;
卜耀军 ;
焦菊英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1) :21-25
[7]   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与可持续经营 [J].
温远光 ;
刘世荣 ;
陈放 .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5, (01) :13-18
[8]   中国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战略初探 [J].
谢耀坚 .
世界林业研究, 2003, (05) :59-64
[9]   土壤微生物量碳作为林地土壤肥力指标 [J].
姜培坤 ;
徐秋芳 ;
俞益武 .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2, (01) :19-21
[10]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J].
陈秋波 .
热带作物学报, 2001, (04) :82-90